再读三毛的故事,我读到了什么

文/国境之南

再读三毛的故事,我读到了什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

大三那年搬到新校区,学校的新图书馆没有竣工,所以我们的图书室大多是被分散开来,就在教学楼下面。

这让我的大三整整一年都无比快乐,因为这对不喜欢多走路的懒人我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你也许会在心里佩服我这样爱读书的人,肯定是好学生。不过,你只想对了一半,我的大多书都和专业毫无关联,专业是让我厌恶的存在。

我喜欢书,故事性的、言情的、文学的,都好。

那时候读张小娴、三毛和周国平。还有许多忘记了名字的作者,真是抱歉。

2.

忘记读了多少,到现在留下的只有一种感觉。

读完一本书,特别爽,淋漓尽致的感觉。

那时候的我,闲暇的时候很少逛街,偶有兼职,大多时候用来读这些看似无用的书,我的速度很快,几乎一天一本,学校图书室周三和周五开放,所以大多时候我会用同宿舍姑娘的图书卡,借够七本,刚好一周。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些日子,我时常在大早上的老早起来,收拾完去餐厅吃饭,然后去自习室,考研的人烽火连天,在题海里遨游。为了考试的人去复习备考,还有一部分打着学习旗号的学生,在自习室顺便谈个恋爱、扣个手机、打个盹儿或者蹭个网。只有我,大早上的去读课外书。

我从早上读到中午再到晚上。中午的时候最开心,因为这时候的故事一般到了中间,大多完美,过程足够吸引人。

而晚上的时候最是难熬,每当书读到结尾,故事有了结局,圆满或者别离有了尘埃落定,我的心里都是难过。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因为觉得足够真实,所以我总是感叹那些美好的结局我无法参与,那些残忍的结局,我无法改变。

书,真的是个好东西。

3.

与三毛的故事结缘是在大学,我喜欢她文笔细腻,真实中足见生动。

那时候我读了《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早已经忘记了书中主要的故事和情节,可是只是有一个感受,就是太美了,措词和情感真的十分到位。

那时候对三毛不足够了解,围绕她的也只是知道几个关键词:荷西、沙漠、自杀。

每次看到最后一个词的时候都觉得触目惊心,心想,这个女子真是对不住父母的一片养育之恩,怎么能想到死去了结自己的生命。

几年过去,万物都在变化,而我也匆匆毕业,安稳工作,当我重拾昔日旧梦,我的心情,竟没了前些年的浮夸和急躁,我想,大概这就是成长。

工作后,我读的书开始变少,我把这归结为太忙没空,不过我也知道这只是,无病呻吟,乱找借口。若是真的喜欢,读书这样的事情,是不用那么痛苦的。

4.

那段时间恰逢怀左同学有了送书活动,他说,国境,我送你本书,你肯定喜欢。

喜欢喜欢,你送的我都喜欢。我高兴的说。

我不知道书名,遂问左同学,他发给我一张图片,上面赫然六个大字《撒哈拉的故事》。

等了许久,终于回来,那日让姐姐帮忙取的快递,我在学校上班,没法回来,不过我是如此盼望星期天的到来。

辗转几次,终于到手,我心里有难掩的兴奋,那是一本被看过的书,上面还有标注,有购书日期,怀左同学给我的寄语应该是在寄给我之前加上去的。

我觉得,那是我收到的很重要的礼物。来自陌生人的交流却不觉陌生,我感觉这一切都是如此神奇。

因怕辜负了他的一番美意,所以读的格外认真。而此时再读三毛,早已不似当初,那种心境那种感觉那份力量都变得充满意义。

5.

我读的细致,被深深吸引。不过读完以后我把这归功于三毛的功力深厚,笔锋太过有力,不易让人忘怀。

她写沙漠中的饭店,将自己的厨艺和热情好客跃然纸上。她用简单的叙述复杂的过程描写了和荷西的结婚。写了十岁结婚的姑卡,让人诧异。写了用自己所学知识治病救人,成家和融入撒哈拉的过程。

三毛热,并非徒有虚名。只是这样一个女子,着实令人赞叹。

生而为人,拥有的是一颗独孤而向往自由的灵魂。于家书中她用妹妹的称谓写给父母,写她的生活故事和爱情,她时常夸赞,父母不易,荷西难得,许是太过渴望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又足够渴望真实,而她所爱之人,所爱她的人,给她了足够多的空间和包容,任她天马行空又归为俗人。

而她,只是永远在做好自己。

我想用不一样的词去形容她,热情、激情、善良、洒脱、性感、爱折腾、勇敢、冒险、真诚、平等。可是,到头来,我却发现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达出这样一个女子的一生。

毕竟,我是如此的敬佩和欣赏她的灵魂。

6.

我感受得到那她写姑卡结婚时的震惊、无奈、愤恨和对思想封建偏执的呐喊,我记得她写和荷西外出困在沙漠中,救起荷西的那个夜晚,寒冷、恐惧、体力不支和无法妥协的坚持,当她写到最后一句,救出荷西时,我紧张不安的心终于落下。

因为沉迷,所以感动。

后来的故事,她写到骆驼的眼泪,整片文章没有一个痛苦难过的字眼,可是却将骚乱下的撒哈拉写的无比凄惨,人物命运鲜明生动,若不是真的有感情的一个人,她又怎写的出这样的现实。

三毛说,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泥多了,水浊。水多了,泥稀。不多不少,捏两个泥人,好一对神仙眷侣。

人人都道:人生若得荷西这样的丈夫,一生足以。

可是却忘了,情是相互才能共生而长久。三毛一生为情,终生所困。

因向往撒哈拉所以荷西跟去了,三毛和他一同生活、结婚。因要生活,所以在条件异常恶劣的撒哈拉,三毛变得无比坚强。

那次我看到三毛在故事中写到:荷西不喜欢流泪的女人,所以我不能在他面前哭泣。

明白了三毛为情的隐忍和妥协。

都知道去了撒哈拉的三毛没有工作,可是她却不是只会依赖荷西的家庭主妇,她会医治邻人,会包揽家里的所有工作,并做的极好。她学会、接受、适应并融入异域文化,本就让人刮目,又吃惊于她创作如此多作品,而初衷只为家人高兴。

再读三毛的故事,我读到了什么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7.

心若没有家,到哪儿都是流浪。于三毛而言,她的流浪,是有归宿的,是荷西,是父母,亦是她自己。

渴望自由终究无法稳定,渴望解脱必须付出代价,而这代价是三毛不算潦草但仍让人叹息的生命。

毕竟,有那么多的人是那么希望她活着。

好似一对神仙眷侣。

这一类,因为难得一见,老天爷总想先收回一个,拿到掌心去看看,看神仙到底是什么样子。

这是三毛对爱情的定义,圆满中透着残缺,让人可惜。

这样的残缺是归宿和终结,也是她对这个世界的交代。

我的心,忽而难过,忽而明亮。因着这本素不相识的人送来的书,让我再读三毛。

再读,仿佛又重新认识了她。也仿佛重新审视了自己。

写作本身而言,回归本心,太过不易,而我在一次次磨练后会变得有所不同,这不同,希望那是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去。

毕竟,能写下这样的感受,已是无比荣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三毛的故事,我读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