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早期至中期的自我发展常规障碍

(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第9章【自我】)

儿童期早期至中期的自我发展常规障碍

在这一时期,以往阶段的许多特征仍然持续,因为自我表征通常都非常积极,儿童仍然过度评价自己的能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儿童仍缺乏发展他作为一个人的总体价值概念的能力。有所改进的是,儿童开始呈现出对自我概念进行协调的初步能力,而这些概念在以往都是相互隔离的。比如,他们能够构建一个包含一系列自身能力的表征组(如,擅长跑步、跳跃;学校成绩好)。但是,由于儿童的认知得到了某种新的发展,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仍然持续着。这种认知方式作用下,不同指向的特征在语言概念上被对立了起来(如,好对坏,美好对平庸)。这种全或无的结构导致自我特征的结果通常全是正性的,儿童比以往更笃信他们的这些信念,因为认知和语言能力的进步将这些信念带到了意识层面,他们意识到社会化环境支持这种积极性。

初步的过程让儿童了解到他人正在评价着自我,虽然认知发展局限让儿童无法内化这些评价。这一时期儿童取得的进步包括对个人过往表现和当前表现进行时间比较的能力。由于这一时期儿童的技能发展非常迅速,这类比较促使该年龄水平的儿童保持了高度积极的自我评价。但由于儿童无法用社会比较信息来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对自我特征的评价仍然积极的不切实际。前文也提到过,这一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有意识地歪曲他们的自我知觉,事实是以目前的认知技能,他们还无法进行更为现实的自我知觉。

个体差异:儿童期早期至中期适应性和适应不良性后果

重要他人的照料方式仍然是造成自我表征和自我评价的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发展时期,镜像自我过程开始初步显现,即对重要他人观点的某些理解开始对个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但进行镜像自我过程的能力和建构自我工作模式的能力不是在发展的某个特定节点出现的,而是一个在儿童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开始内射父母的价值,开始意识到(通过初步的观点采择技能)父母不仅对自我有期望标准,而且还对儿童形成了某种评价性看法。用 I 和 Me 来说,儿童的 I 可以意识到他人正在形成有关自己 Me 的评价性看法。I 还无法内化或拥有父母的评价,因此 I 还无法直接评价 Me——一个需要这种内化的过程。到之后的儿童中期到后期,儿童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完全投身 Cooley 的镜像自我过程。

即使是在儿童早期至中期出现的从事最基本过程的能力也深受早期家庭社会化的影响,它导致了儿童自我表征的个体差异。大量不同理论视角的研究证据表明照料的质量对儿童自我表征的性质具有极大的影响。例如,个人自我评价中体现出的对自身的喜恶程度(自我意象内容)以及这些自我特征的组织方式。一般来说,有抚育感、敏感、响应及时并对儿童提出可实现的高标准的父母往往能够培养出拥有积极自我评价的儿童。

Sullivan 和 Winnicott 等传统心理动力学研究者非常强调母婴活动质量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在当代的自我研究中受到了更多重视。例如,Winnicott 描述了一种“足够好”的母亲照料模式,这种模式能促进自我健康的发展。足够好的母亲对婴幼儿的需求作出恰当及时的响应,由此促进了“全能感”和力量感的产生。一些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全能感和力量感对后期积极自我感的产生非常关键。足够好的母亲还积极响应儿童大胆的尝试行为。当幼儿的基本需求都获得满足时,这类母亲就离开儿童,培养儿童独自玩耍的能力。Winnicott 认为这一点对儿童早期至中期发展出稳定积极的自我感相当重要。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的响应稍有不当,儿童就会感到失望,全能感亦会有所下降。但Winnicott 和 Kohut 认为,这些经历是自我与他人的分化过程所必需的,让儿童能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并面对现实。

同样,从依恋理论的视角来看,自我工作模式显现于照料者与婴儿的关系之中,这个过程持续整个儿童期:内部工作模式被认为反映了儿童体验过的与依恋对象的互动模式。因此,自我的发展工作模式和依恋对象必需互补。正如 Bowlby 早前提出的那样,如果父母能提供情感满足、对儿童的需求敏感、关爱儿童,并支持儿童的大胆尝试,儿童就会建构起讨人喜欢并有能力的自我工作模式——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模式。相反,没有价值和无能的工作模式往往与父母拒斥或忽视的依恋行为的工作模式相关,其中包括父母阻碍儿童的探索行为。

在之前的发展阶段中就已经介绍过这些主题。从依恋的视角来看,这些主题仍然关系到儿童早期至中期的发展。根据经典依恋模型,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一次性的“注射”过程。婴幼儿期母亲的敏感性、情感可得性、关爱以及对尝试和探索行为的支持的早期经验对个人儿童期、青春期以及以后的积极自我表征都非常关键。根据这一模型的修订模型,有必要在后续的阶段重温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成因经历。这些新的依恋理论学者认为,个人的依恋风格和相应的工作模式及自我和他人表征只有在后续发展时期中仍然持续同一种照料模式的情况下才能保持一致。因此,更贴切的框架应该包含一个“后援者击中模型”。只有在相同的父母养育模式得以持续的情况下,才能获得这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对是否能形成安全依恋风格及其相应的工作模式都具有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童期早期至中期的自我发展常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