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写给儿子看的《与子俨等疏》文中,陶渊明提到了一个故事:
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王霸,字孺仲,是王莽时候的隐士。
他志向高洁,宁愿住在茅草屋也不愿去做官。
即使官府连连征召,他也不改其志。
但是有一天,他受刺激了。
他有个朋友叫令狐子伯,是省委书记一级的高官,子伯有个儿子也做了官。
子伯让儿子给王霸送信。
王霸的儿子正在地里干活,听说家里来客人了,就兴冲冲地跑回家看。
没想到客人却是一个西装革履的同龄人,开着宝马车,身边还有保镖。
王霸的儿子看看自己一身农民工的打扮,瞬间自卑到了尘埃里。
沮怍不能仰视。
王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客人走后,王霸像得了一场大病,长卧不起。
妻子问他。
他说:“子伯的儿子富贵华丽,风度翩翩,我的儿子却穿着破烂,不识礼仪,做为他爸爸,我很惭愧。”
妻子很了不起,就说:“子伯的家门富贵哪里比得上你的道德高尚呢?何必因为这个就觉得愧对儿子!”
遂共终身隐遁。
2
这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在自己和家庭之间,中国人自古都具有牺牲自己、成全子女的精神,而少有成全自己、牺牲子女的行为。
后者在世俗的伦理道德看来,也未免太自私太不近人情了。
陶渊明在两者之间权衡的时候,想必也是痛苦的。
是继续做一个索然无味、违背内心但却可以保障家人的公务员,
还是顺从自己的心意,去乡下种田隐居?
后者无疑会使家人朝不保夕。
儿女更从此与良好的教育、高大上的环境绝缘。
如果再想得远一点,儿女以后的婚嫁问题怎么办?
世世代代难道都只能务农了吗?
相信我,中国的家长绝对是最肯为子女着想的家长。
更何况,陶渊明的家族是一个有辉煌历史的家族。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的太尉,是当时举足轻重的实权派人物。
父祖也是在朝中为官。
这样一个官宦世家,难道要断送在自己手里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3
众所周知,陶渊明选择了自己。
做出这样的选择,一点也不轻松。
但这又是多么快乐。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在山林里,在田埂间,在溪流边,陶渊明得到了自己。
哪怕“草盛豆苗稀”,哪怕经常穷得没有酒喝,
哪怕房子被一场大火全烧了,他也不曾动摇过。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老人对陶渊明说,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住在这样的茅屋下呢?
这个世界都是这样的随波逐流,你也可以和光同尘的啊。
陶渊明说,随波逐流的伎俩我当然也会,但那样就违背了我的本心,
岂不是更入迷途?
我们还是喝酒尽欢吧,我是不会再回到浊世里去了。
苏轼这样评价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4
很多人知道陶渊明是一个甘于平淡的隐士。
他会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却不知道甘于平淡,也正是陶渊明的豪迈。
这种豪迈不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情壮志,
也不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任侠之气,
而是在面对平淡生活时显露出来的那种慷慨豁达、一往无前的气概。
对于生活的贫穷,他一点也不遮掩,在诗中屡次提及。
甚至去别人家乞食他也郑重写下来:
《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对于无常的命运,他屡屡发出感慨,
他既有“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这样的虚无之感,
也有“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样的达观,
也能“调皮”地给自己写挽歌:
《拟挽歌辞》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对于几个儿子,他更是费尽了心思,屡次写诗教育他们,
但儿子们就是不给力啊,这让陶老爹很无奈,只好喝酒消气: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5
和王霸一样,陶渊明没有后悔。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虽然在心里牵挂着,但又有什么可说呢?!
是啊,有什么可说的呢?
在理想和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陶渊明选择了理想,选择了自己。
他没有委曲成全,也没有逃避责任。
这个选择一点也不容易。
为了过理想生活,陶渊明负重前行。
要是庄子,庄子也许会说在最高的主宰面前,哪种人生更高贵或者更低贱一些呢?
这真的算得上是一种割舍吗?
但陶渊明不是庄子,无法一样解脱,他依然时常对孩子们感到愧疚。
既有愧疚之心,也始终不改其志,这是陶渊明的坚守,也是他的豪迈。
他说,有一种人生,值得负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