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这三点,我终于能更坦然地面对失败

学会这三点,我终于能更坦然地面对失败_第1张图片
还没有


1.相信“未完成”的力量

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区分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和“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固定型思维模式更难承受失败,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进步。一次失败后,他们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在下一次挑战时倾向于投机取巧、与更差的人比较,甚至干脆避免任何尝试。

德韦克教授通过大量的群体实验证实,这种思维习惯完全可以有意识地转变为与之相反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将失败看作“还在路上”,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得以提升。应对挑战时,他们身心更为投入,为将来的成功积极准备,并从过程中获得乐趣。长期以往,成长型人群的成就远高于固定型。

2.事情失败≠“我”失败

在英雄导向(hero-oriented)的社会文化中,我们很容易将一次失败等同于我们整个人的失败,而仅仅因为无法次次成功,就将已有的成功看作一种侥幸,这样的归因模式被心理学家视作“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的一部分。这种现象在白领、商人、运动员等各种职业中广泛存在,其中精英群体和女性群体尤为显著,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对象是科研工作者。

然而,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亲密关系,不定期的失败都是一种常态。在人生的起伏不定中,因害怕失败而放弃争取才是真正的失败。

此外,研究人员建议研究对象弱化与其同事或其他可比对象的竞争比较,这成功地减轻了他们的压力水平。比起依靠外界的评判来自我定义,我们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内在标准。

3.识别完美主义陷阱

比起父辈,在如今的青年群体中,完美主义倾向显著增加——一种对成就的不合理期待与对自己或他人的苛刻要求。他们追求最无可挑剔的身形、最聪颖渊博的智识与最令人羡慕的事业。完美主义者将缺憾视为污点,除非做到极致,否则便是失败。不少研究指出,完美主义不仅会阻碍个人的长远发展,还会使人更焦虑、更拖延、更容易失败。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陈海贤老师指出的“浙大病”,一种“当我知道自己只考上了浙大的时候,我伤心地哭了”的病。对他们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或许根本不是“如何面对失败”,而是“如何学会欣赏足够好”。




参考资料:

[1]Carol Dweck,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TED,2014.

http://www.ted.com/talks/carol_dweck_the_power_of_believing_that_you_can_improve

[2]Chris Woolston,Faking it,Nature,2016.

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bs/science/articles/10.1038/nj7587-555a

[3]Thomas Curran,Perfectionism Is Increasing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of Birth Cohort Differences From 1989 to 2016,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7.

http://www.apa.org/pubs/journals/releases/bul-bul0000138.pdf

[4]陈海贤,“浙大病”你有吗,知乎专栏,2015.

https://zhuanlan.zhihu.com/happy/19857373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这三点,我终于能更坦然地面对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