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研究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理解常用的名词。杜克大学的艾莉卡·伯杰尔森(Elika Bergelson)找来了51个婴儿,平均年龄6个月。婴儿们坐在父母腿上,看着屏幕。父母的眼睛被眼罩遮住,看不见屏幕,因此不会无意识地暗示婴儿应该看向哪里。婴儿目光投向,完全出自个人意愿。父母将自己从耳机里听到的话重复给婴儿听,例如“你有没有看到一只狗狗呀?”父母说话时,婴儿面前的屏幕上会出现两幅图。其中一幅里就是父母提到的东西。接下来是一个关键——
这两幅图,可能属于“有关组”,也可能属于“无关组”。在“有关组”里,这两个东西是紧密相关的:或者是同一类(比如果汁与牛奶、手与脚),或者是往往在同一场景里出现(比如毯子和纸尿布、书与球),或者是语义上有重复或近似之处(比如推车与轿车),或者是外形和姿态相似(比如婴儿与狗)
而“无关组”里,就是语义、分类和场景都离得比较远的东西,比如脚与牛奶、轿车与果汁、书与尿布。
无关组出现时,婴儿凝视“提到的东西”时间明显更长。有关组出线时,婴儿就比较迷惑,凝视“提到的东西”和“没提到的东西”时间差不多。
这说明什么呢?
我们说一个人的词汇量时,常常会说“词汇表”、“词汇库”,其实更接近真实情形的,应该是“词汇网”。大脑记忆词语,是像一张网络那样去记的。比较有关的词,就会被串在一起记,在记忆提取时,也会被一起想起。之所以能“联想”,就是因为很多词的记忆是连在一起的。
这个实验,说明6个月大婴儿已经在构建这样的“词汇网”。她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是“相关”的;有些则不是。当婴儿能清楚区分“无关之物”,面对“相关之物”却开始迷惑时,这种迷惑不是出自全然的无知,而恰恰体现了婴儿对于事物关联的知识。
伯杰尔森实验的第二步,转移到了婴儿家里。因为每个婴儿的词汇量还是有大有小,她想分析一下婴儿所处的家庭环境里,是否有什么因素影响了婴儿词汇网的形成。
研究者分析了一整天里,婴儿跟看护者的互动。结果发现,当婴儿看到某个有形的东西,同时又听到它的名字,就容易记住这个词。一天里,婴儿听到的“就在眼前的有形之物”越多,婴儿的词汇量就越大。
比如说,“张开嘴,勺子来咯~”、“宝宝喜不喜欢这件衣服呀?” ,就是很适合跟婴儿说的句子。因为有眼前的勺子和衣服,认真看着的婴儿,就能逐渐理解“勺子”、“衣服”这些词的含义。
给人命名,给物品命名,给动作命名。这些都是帮助婴儿学习的好方法。
相比起来,“昨天逛公园开不开心呀?”“明天想不想去看熊猫呀?”,都会让婴儿觉得茫然,因为眼前没有帮助她理解“公园”、“熊猫”的线索,因此属于“难以增加婴儿词汇量”的句子。
论文的补充材料里,还给出了两个小视频。
第一个是错误示范,爸爸虽然很欢乐地跟宝宝又唱又跳,但歌里提到的一些关键名词如“小鸡”、“鸡蛋”都没有出现在婴儿面前,因此婴儿很难从中学到语言线索。(当然婴儿可能会学到,“我的爸爸有点傻,不过还挺可爱的。”这也是很重要的知识啦……)
第二个是正确示范,妈妈给宝宝读绘本,由于关键词“马”、“青蛙”、“猫”、“狗”、“羊”都出现了,这对婴儿学语言很有帮助。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6个月婴儿的正常语言水平”。因为语言发育迟缓往往是一些严重大脑疾病的征兆,如自闭症、智力迟缓等等。这些疾病,全都是越早干预越好。然而,在一个婴儿开口说话之前,几乎没办法判定她的语言水平。而这个实验,就是探索婴儿在“前语言阶段”时的语言水平的重要一步。如果能更早发现问题,更早进行干预,很多婴儿就能成长为更好的大人。研究者也承认,实验本身还是有局限的:婴儿数目只有几十个,而且基本上都是白人、说英语、生于中产家庭、父母受过较好教育。研究者希望,未来能纳入更多背景、说更多种语言(包括双语)的婴儿来研究。这样,才能放心地推广这个实验里的结论。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小小的婴儿,其实认真注视着大人的一举一动,听着大人的一字一句。如果想帮助婴儿语言发育,不妨把婴儿当成可以平等对话的伙伴,跟她们多聊聊眼前发生的一切。
大人们,可不要小看那正在拼命吸收信息的小脑袋喔。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婴儿学习的线索呢。
Recent research reported the surprising finding that even 6-mo-olds understand common nouns [Bergelson E, Swingley D (2012)Proc Natl Acad Sci USA109:3253–3258]. However, is their early lexicon structured and acquired like older learners? We test 6-mo-olds for a hallmark of the mature lexicon: cross-word relations. We also examine whether properties of the home environment that have been linked with lexical knowledge in older children are detectabl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comprehension. We use a new dataset, which includes in-lab comprehension and home measures from the same infants. We find evidence for cross-word structure: On seeing two images of common nouns, infants looked significantly more at named target images when the competitor images were semantically unrelated (e.g., milk and foot) than when they were related (e.g., milk and juice), just as older learners do. We further find initial evidence for home-lab links: common noun “copresence” (i.e., whether words’ referents were present and attended to in home recordings) correlated with in-lab comprehen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ven in neophyte word learners, cross-word relations are formed early and the home learning environment measurably helps shape the lexicon from the outset.
Nature and origins of the lexicon in 6-mo-o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