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我在悦读】形神论和造像

【0413我在悦读】形神论和造像_第1张图片

书目:《六朝美学》作者:袁济喜

001、佛教把某种精神本体(真如、法性)等,作为宇宙万物的宗统,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是以这种真如、法性为最高境界的,他们将精神活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割裂开来,予以神秘主义的解释,甚至提出了形尽神不灭的思想。

佛教这种形神观也影响到宗教审美艺术中的形神观。

002、所谓“神”,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现象,“行”是指人的肉体存在。

003、秦汉以来,大多数哲学家主张人的肉体存在是精神活动的基础,形存神立,形亡神灭。《荀子·天论篇》提出,形具而神生;

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提出神依恃形而存在,一旦形神相离,也就失去了生命;

东汉桓谭用烛与火来比喻形神关系,说“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认为精神好比火离不开烛一样,不能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

004、在肯定形神相依而存的同时,许多哲学家认为,神是人之本,行是生之具,在重神轻形的思想指导下,《淮南子》提倡画家描绘人物时,首先要抓住君形者(即神明),不能只注意细节描绘。

这种思想,直接启迪了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美学观。

005、六朝时代,喜好佛理的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都曾以维摩诘作为绘画颂美的理想人物。

其中尤以顾恺之画的最为成功,他首创维摩诘画像,突出刻画了维摩诘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从而把握了这位佛门高士的奕奕神采和智辩过人的性格特征,后来人均仿效不成。

【0413我在悦读】形神论和造像_第2张图片

006、任何宗教都离不开偶像崇拜,魏晋南北朝,通过造像来宣传佛法,甚至形成了一种以佛像来教化人民的佛教活动。

007、造像活动在汉末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时,就已经开始了。

《三国志·吴志·刘繇传》有中国最早的造像立寺记载。

魏晋之后,造像活动随着佛教的兴盛而日益发展起来,至东晋时,规模已相当惊人,如道安在襄阳檀溪寺造丈六释迦金像;竺道邻在山阴昌原造无量寿像;著名雕塑家戴逵和他的次子戴顒在山阴灵宝寺造弥陀及夹侍二菩萨像。

至南朝造像活动达到高峰,宋武帝造有无量寿金像;宋明帝造有丈六金像;齐武帝时造瑞石释迦像;梁武帝则在光宅、爱敬、同泰诸寺中大造丈六弥陀铜像。

北朝的造像之风更是盛行一时,不仅涌现了众多的艺术雕塑作品,而且在民间造像祈福活动也十分普遍。

008、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在兵荒马乱,杀戮肆虐的社会离乱中,人们尝够了各种人生痛苦与辛酸,渴望能够有一个幻想中的天国来安慰自身,慰藉一下破碎的灵魂,于是宗教的极乐世界就走进了人们的心灵。

009、名僧支遁提出,神秘的人生意境和事物是不能用常识来揣测的,如果因为自己没有见到,就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奇幻之事,那就好比《庄子·秋水篇》中的坎井之蛙一样。

支遁这种想象论在艺术理论史上是很有意义的,它表明了六朝人重视神奇想象的文艺创作观念。

010、本着不能以耳目所见局限自己的想象这一理论,支遁用幻象手法描绘了西方净土世界的形象,与当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

支遁在《阿弥陀佛像鲀并序》中提出的佛教幻想美学观,对唐代的经变文艺,乃至明清时期《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想象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0413我在悦读】形神论和造像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0413我在悦读】形神论和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