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成长,向阳而生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美丽心灵》,这是一部老电影了,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电影看完很感人,感动于纳什与妻子深刻的感情,是爱和毅力让他在被认为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观影过程中,在被纳什的“坚持”与“毅力”打动的同时,也看到纳什与病魔斗争过程中出现的挣扎,彷徨,纠结,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用力”的把他痛苦的拉回现实,真的是对他好吗?还是放任他生活在他自己营造出世界里,才是对他天性的“尊重”和“成全”?


抗逆成长,向阳而生_第1张图片

    作为教师,对于“尊重天性”这个词语很敏感,于是和朋友交流了一下这个问题,他所学的专业是社会学,他很义正言辞的告诉我,当然是让他回归正常世界才是真的对他好,并且从很专业的角度给我解释回归正常世界的这个过程是增加他抗逆力的过程,抗逆力是指当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一味的让他生活在自己塑造的人物世界中是可以避免和现实世界的一次次矛盾、质疑和冲突,但从整个生命的长度来看是不利于他的发展的,而电影情节的走向也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幻想中的人物不断的像一个漩涡一样把他卷进那个世界,纳什用精神的力量与之对抗,尽管最终没有摆脱“他们”,但最终能与“他们”共存,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强大自己,慢慢与人交流接触,继续计算他爱的方程式,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抗逆成长,向阳而生_第2张图片
抗逆成长,向阳而生_第3张图片

    回到“尊重天性”这个问题,尊重和爱本是相辅相成,但是在这个时代,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释放他们的天性,不断赞赏鼓励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这些字眼往往被标签化,其真正的内涵却不被人深挖,所以现在出现了所谓“佛系青年”、“丧文化”、“玻璃心”形象...纵情享受当下,不关心明天和未来;只关心“以自己为圆心,半径3米内的事情”;不想工作、不愿奋斗,连恋爱都懒得谈;沉迷于动漫、游戏、爱情动作片,能靠幻想解决的问题,绝不付诸实践...正是因为“快乐教育”让很多人片面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既然学习使我痛苦,那我何必难为自己,钱文忠教授说: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

    尽管我们都希望生活充满惊喜,但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纯粹的黑和纯然的白都不常见,常见的是让人提不起精神来的灰色。在现在的教学中,孩子们脆弱的心理接受不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因为他们习惯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鼓励,习惯了他们成长过程中那一抹抹高亮时刻,但细细打量它的底色却也还是灰的,将来他们一定会经历充满压力或沮丧的时刻:被好朋友误解、家人离去、在重要的考试中名落孙山...作为家长、老师的我们无法替代孩子承受生命中的种种变故和挫折,也无法为他们扫清成长中的重重障碍,确保他们一世无忧。


抗逆成长,向阳而生_第4张图片

    童年的快乐很重要,但问题是童年的开心就是一辈子的开心吗?快乐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可能只适用于学校,而不是用于这个社会,学校可以不公布分数和排名,公司不会迁就能力不行的员工,学校会让孩子开心快乐就好,但社会不会,进入社会后,那么多企业都会把“抗压能力”注明在招聘启事中,而不会注明“抗多少快乐”,老师和父母应该知道,教育不能只有快乐,孩子们也应该知道,快乐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就像电影的主人公,没有选择熟悉且习以为常的幻想,而是不断的承受磨难选择了那个痛苦但健康的现实,抗逆成长,才能向阳而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抗逆成长,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