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听过很多人吐槽同学聚会,甚至有人对同学聚会的定义就是借着聚会的由头装疯,卖傻,耍酷,装逼。她们受不了同学之间的明争暗斗,暗自攀比的,心照不宣,虚情假意。吃饱喝足之后,杯盘狼藉之间,勾肩搭背之余,鸡飞狗跳也是常有的事,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恶作剧戏码,真的让人耗心耗力耗时间。 再仔细一听,哎呀,她们所说的同学聚会犹如农贸市场大赶集,人数都是三十以上,没有三十以上,起码也得二十吧,没有三桌,起码也得整个两桌。同学聚会为了秉承“一个都不少”的原则,更重视的是这种声势浩大的虚张声势,而忽略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归属和情感需求。 包间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烟雾缭绕。说话完全靠喊,沟通全凭喝酒划拳吹大牛。曲终人散后,每个人内心都会升起一种无名的空虚感。 几次下来,组织者疲惫倦怠,参加者索然无味。 于是,后来的很多年都对这种被动的同学聚会产生畏惧的心理。 这几年,因为老朱的关系,我每年也会主动参加一两次小范围的高中同学聚会。 说实话,虽然自认为是个挺重感情的人,但对大部分的高中同学真的没有什么感情。 不是因为同学不好,而是在高中那种封闭沉闷的环境里,沉浸在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的心态下,很多同学根本就没说过几句话呀,都没说过话的人,哪来的感情可言。 作为一个全县最好高中的理科班,女生人数大概只有男生人数的五分之一吧,我记得高二文理分班后,我们班女生只有12人。 除去几个平时活泼可爱的女生之外,我们这几个古板木讷内向的女生跟班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生都没说过话,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男生都不熟。 高中对我来说,属于不愿提及的过往。 原因除了我对于自己这个理科的学渣居然随波逐流的选择留在理科班而感到不可理喻之外。还在于中考汇集了优等生的学校,每个人头顶上仿佛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自甘堕落的学渣,学习的早已经成为青春期的我们最大的压力所在。别人所说的青春期的美好懵懂无知,对于我来说只留下无知二字。电影里所描绘的青春期热词撕逼约架失恋闺蜜情兄弟义对于我们来说真的都挺遥远的,我们的生活里除了学习之外几乎别无其他。 学校的高压,老师的逼迫,压抑沉闷的环境,自带压力的沉重肉身,使得我们根本无法顾及精神上的其他,也就造就了高中生活灰暗阴郁的底色。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对高中生活并不怎么怀念,也经常从记忆中自动屏蔽掉的原因吧。 扯远了,我要说的是同学聚会的事。 老朱,老柳,还有我,是高中同学里为数不多的留在本地工作的人。 其实算起来高中讲话的男生里,老柳算是比较多的,那时候他坐在我后面。说是讲话,其实也就是来来往往的借个东西而已。 而老朱,除了跟我借字典还字典,也再无其他交流。 我们三个人留在本地工作的亲同学,因为薄弱的感情基础,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 老柳是儿科医生,所以只有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我才想起他,虽然平时从不联络,但麻烦起来也能毫不客气直奔主题。我想这就是同学的诡异之处吧,虽然没有畅通无阻的感情作铺垫,但也能一瞬间切换到熟人模式。 我也是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我和老朱居然住在同一小区。即使这样又怎样呢,我俩除了最近两年每次聚会之外,见面的次数除了小区偶遇就再也没有其他了。 有段时间也曾羡慕过老公经常和本地的同学热热闹闹的聚会。 我真的抱怨过,为什么我高中同学里,就他俩留在本地。后来我使劲的想了下,换成谁留在本地我会觉得有趣,还真没有。于是,我就释怀了。 在这里,我有必要提一下王律师。 今晚吃饭的时候,王律师跟我提起高三我们晚自习结伴回家的事。 我高中有段时间住亲戚家,正好老王家也在附近,因为害怕晚自习走夜路,主动要求和他结伴而行。 今天的老王已经成了港城赫赫有名的大律师,我们俩在毕业后见面的次数寥寥无几,虽然我对他说的“今天聚会完全是因为我来他才来”表示严重的怀疑。但我相信他说的“当初那种纯真的友情会一直留在心底”。 班长刘文艺朴实和不拘小节还是那么的深入骨髓,他自带幽默功能永远让我倍感亲切。他对我来说,是我所有高中男同学里的一种神奇存在,这种存在就是,高中时候可能我会不好意思和大多数男生主动搭话,跟他就可以。我想了想就是亲切吧,在所有的男生女生都端着的青春里,他真实让他无比接地气。事到如今,每次见到他,仍是毫无无违和感的亲切。 而同学聚会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当初的回忆,每位此刻坐在桌子上的同学,无论现在怎样,过去如何,真的都能一瞬间捕捉到高中时期的镜头和神情。 很多同学,有的真的自从毕业后才见第一面,有的一年最多见一面,有的上学时候甚至没说过一句话。 有的或许已经事业有成,有的或许已经身居要职,有的也许在行业内叱咤风云,有的事业家庭双丰收。 但大家坐在一起的时候,都自动卸掉社会里的身份,红尘中的伪装。 虽然时空间隔,大家都不在同一个频道里生活的太久,是绝不可能像熟络的朋友那样滔滔不绝的。但当老祁开场和总结的时候,我在他的脸上看到的只有真诚。 PS:老王是男的,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在晚自习回家的路上擦出过火花,哈哈。 老朱作为唯一一个还算活络又留在本地工作的男同学,几乎每年都承接了外地同学回家聚会的接洽工作,而我作为为数不多的本地女同学之一,顺其自然的成了同学聚会上的小跟班。 我的同学聚会真的很平淡,多年不见的人,见了面之后寒暄过后只有局促。仿佛时又光穿越到十几年前,我们还是那些局促、呆板、沉默的男生女生们。 聚会上,没有人声鼎沸,没有烟雾缭绕,没有因为喝多了需要搀扶的男同学,没有对过往耿耿于怀的女同学。安安静静的开始,平平淡淡的结束。 散会后,几个要好的男同学想进一步叙旧,而其中有男同学因为怕老婆担心,让班长给他老婆打电话请示的样子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们的男同学就是这么爱老婆和善解人意。 人到中年的我们,在人海世事中沉浮过,被红尘的大染缸浸透过,早已修炼了一副金钢不坏之身,虽然还有软肋,却早已自备盔甲。 同学之情像成年老酿,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开就能喝上一杯。 同学聚会之于我们,就是重读青春,复习往事,站在岁月这本书的中间,回过头,把年少轻狂那个自然段,再齐声朗读一遍:同学,你还在这里! 然后,离开这张酒桌,又各自奔赴属于自己的滚滚红尘,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婚姻中的鸡零狗碎。 只是,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