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

我曾几次坚持写日记,其中最长的那次坚持了一年多,但最终还是没能继续下来。

当偶遇沪江“我的21天充电行动”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头扎了进去。

开初的两天,我觉得素材很多,几乎是信手拈来,一挥而就。渐渐地,我感觉力不从心起来。有时觉得没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可写,迟迟掂不起笔来;有时候明明觉得内容不错,却因字词的贫乏,显得黔驴技穷,无法继续写下去。

写作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来想去,我想通了一个道理:写作需要思考。既要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事物一般的发展规律;又要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寻不一样的生命轨迹;更可以反弹琵琶,旧词翻新调,写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的生命感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写作者深入地思考。

选材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写作的过程也与思考息息相关。同样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样的思想,可以借用不同的词语展现。但明显的,方式不同,词汇迥异,表达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这就解释了,同样的经历,为什么有人可以写出千古不朽的佳作,而有些人却连文从字顺也做不到。

据说,有人专程去造访过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看到的却只是个泼水坑,完全没有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神韵。难道说是朱先生骗了我们吗?亦或是朱先生的才情比我们高吗?

朱先生的才情比我们高,这是无容置疑的;但如果说朱先生骗了我们,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唯一的可能,在于朱先生的思考比我们更深。故而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感受到我们感受不到的,写出我们所写不出来的。

深入地进行思考吧。没有思考,贾岛得不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佳句;没有思考,王安石留不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言;没有思考,哪能留下“吟安一个字,拈断万根须”的典故;同样,没有思考,也不会有“一字入文章,九牛拉不出”的效果。

伟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套用伟人的这句话,我要说:“生活中不缺少素材,不缺少文章,缺少的是发掘素材的思考。”

亲爱的朋友们,想写出好文章,请开动脑筋,从思考做起;想让思考变得更有方向,更有条理,请拿起笔来,进行写作吧!

偶有所得,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