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在大家早已淘汰的QQ上,我意外发现在我的高中时期的女同学林盈,那个大山里的小县城里和我一起走过高考那段艰苦岁月的女生。
已经完全没有高中时期和我同寝室的那个微胖且腼腆的小女孩的任何影子。她的QQ空间里照片上的她打扮时尚,气质温婉,身材苗条,笑容甜蜜,眼睛里是看得到的浓得化不开的幸福颜色。照片的背景是各国各地的不同的知名建筑物的背景和各个米其林餐厅的美食图片。
我们很快互加了微信好友,好一顿感慨之后,我一边忙着照看孩子,一边在微信上有一搭没一搭的和她聊开了。
原来大学毕业之后,她为了实现自己从小就立下的志愿,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拼了整整三年,终于是考上了国内那所最顶尖的文科类大学的研究生,然后一路读研再工作,并在两年前和现任老公结婚,在地中海岸边上的一个国家里,一边做着半全职太太,一边正计划着生育大计。
在她老公闲暇时更是满世界的飞着,和心爱的人一起甜蜜地看着世界上不同地方的风景,走着不同形状的路,吃着不同种类的食物,见着各色不同的人。
现在的我和她,我们之间的隔着的大概是国际航班的飞机转三趟,坐两天的距离。
忍不住回头看看自己随意的衣裙,满身的赘肉,围着锅碗瓢盆里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的人生,我不禁仰天长叹!这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寝室里走出来的人,为什么人生的差异会如此之大?!我的思绪又飘回到了那个忙碌而苦逼的高中时代。
2
半夜醒来,盈的被窝里还闪着一点点微暗的光亮,在那个大山里的小山城的气候即便是大夏天里到了晚上的时候还是很凉的,我习惯性的把被子卷得紧紧的。
“盈盈,再不睡觉天就亮了。”一声轻轻的回应,半晌,她才放下小小的手电和书本,一阵悉悉索索的声响之后,那间只有我们两人的小寝室里才又没入黑暗。
是的,她总是日复一日的苦读到深夜。即使学校的寝室关灯,她仍然会打着小手电,埋头苦干。
“盈盈,我们出去散散步吧?”我热情的拉着她的手。
“不了,我再看一会儿,等我把这几个题目做完了再去,你先去吧。”她腼腆的笑着和我说完便把小脑袋再次埋入书里。
好吧,我翻了个白眼,“你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啊,小书呆。”
那时的林盈总是紧紧抓着每一分每一秒,上课的时候认真的记录着笔记,竖着耳朵听讲,生怕错过了老师的任何一个重要的词语。连每次下课之后都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去抓着老师细细的深究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直到下一次的上课铃声响起。老师才匆忙离去,而她总是一副依依不舍的表情。
每次的月底月考放榜的时候,总是我最痛苦的日子,但总是在大红榜单的前几名里能够找到她的名字,也是每到放榜的时候,我才能看到她发自内心的微笑。
盈是独生女,但是爸妈早早的离异,是妈妈一手把她带大的。盈的妈妈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人,那个年代那个小小县城里的离婚女人为了不被别人看轻,她对自己是相当的狠,咬紧牙关,努力工作。哪怕日子过得再苦再累,也决不在外人面前表露分毫。当然她对盈的管教也是相当的严厉。
有次在盈心情好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的目标是要去那个全中国文化底蕴最好的那个大学里读书,那是她从小学的时候就立下的志愿。
而那时,生性外向的我,总是呼朋唤友,随手拿本英语小册子,一声吆喝,就一大拔的男男女女满世界的疯玩去了,偶尔把手里的英语书翻出来看两眼,心里告诉自己,这才叫劳逸结合。
而这时的盈总是把自己关起来,手里的英语词典,各种习题和各个名校的宝典秘籍从不离身,在不上课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个没有窗户的小黑房子里,一坐就是一整日。有时甚至是一天一夜。只有到了饭点的时候,会到食堂里匆匆打个饭,再急急的赶回小房子里,就着英语课本,一个单词一口饭。
3
有人说,如果你希望走得更远些,读书绝对是个讨巧的法子。因为知识是人类智慧凝缩的精华,是我们通往自由王国的最简捷径。
在我们那闭塞而又落后的小山城里,对于尚且年少的我们而言,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唯一的选择也许就是拼命读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吧。
终于苦逼的高三结束了,盈以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成功的跨过了长江和黄河,如愿的去了她神往已久帝都。虽然不是她心目中的那所大学,但是,盈考上的学校和那所大学的距离和在中国的排名也基本相差无几。
而我,也以自己当年的最高水准去了一个小城的二本院校。那时的我,心里是羡慕的,帝都啊,多么牛逼,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
那时的我们之间的距离,从我的学校到她的学校大概是1558公里,如果开车的话,大概需要20个小时。
很正常的,我们失去了联系,心里也偶有想念,也只是偶尔从旁的朋友的嘴里听到过彼此的消息,却也不甚在意。
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在努力,稍微懒惰一点,你就会被甩开很远。被甩开的这个距离,在实地上我们可以用公里去丈量,但是在你所过的日子里,这种距离感能把你给逼的无地自容。
4
很快,自由而又开心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性格开朗又没心没肺的我很快在大学结识了一群朋友,并因为所学专业的原因,也去了很多美丽的地方,见了很多不同地方的人。日子过得悠然自得。
大一时,由于我们学校和韩国的一些大学结成友好的交流学校,韩语学习的氛围特别浓。我在学校里也报了一个韩语学习班,也在里面认识了后来的好基友,和我不同系的倩,一个文静,秀气,并有浓浓书生气的女生。并且巧合的是,我和倩是同一个地方的老乡。
于是我俩形影不离,大学时的革命友谊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我俩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上课。一起吐槽韩语老师的发型,一起努力学习着这个泡菜国度的语言。
可是,很快由于专业的原因,我把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到了实习和工作赚钱之中,每天忙忙碌碌,乐此不疲而又沾沾自喜。很自然的,我也把学韩语的事情忘到了北极去了。倩依然坚持着每天上课,并且在校外认识了很多韩国的朋友,学习的韩语也越来越顺溜,甚至可以和韩国的朋友正常的交流而不受语言的限制了。
而且同时也把英语的四六级一次性考过了。听说她是拿着那本厚的可以当枕头的牛津英语词典每天从第一页背到最后一页。学校的各个自习室里不论寒暑总有她那小小的身影,图书馆里基本上每天必去。
偶尔我俩见面,她手里捧着的准是一沓厚厚的学习资料,而我,也会在有空的时候去泡泡图书馆,记得当时我最喜欢的是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张小娴的一系列的书比如《面包树上的女人》还有就是比较天马行空的米奇.阿尔博姆的《在天堂里遇到的五个人》及林清玄的一些小散文等等这些既能打发时间,又能令我心情平静的一些书。再有就是一些时尚杂志,和旅游地理等等。
我们貌似都在努力,只是方向已经大不相同了。人生是一场渐行渐远的跋涉,每一天都是这场跋涉中沿途路上的风景,不同的风景成就不同的人生。
她在按部就班的一步一个脚印,我在一跃千里的喜悦中难以自拔,偶尔我因为工作表现出色也会得到一些工作上的表扬,和一些学弟学妹们羡慕的小眼神。只是后来听说,她作为我们学校的交流生,去韩国学习了一年,然后回来把毕业的事情搞完之后又顺利的申请了韩国的留学生,一去就是好几年。
我俩的距离,是中国长沙到韩国首尔的距离,我在百度上找了一下,大概是长沙到北京1478公里,再加上北京到首尔483公里,一共是1961公里。
5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这几年里,我们淡了联系。我们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努力奔跑着。她在中国,韩国,美国之间来回转;我也按着我人生的规划,赚钱,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娃……
在我孩子一岁的时候,我们偶然在朋友家里见了一面,那时的她正计划着去申请美国的博士而回来办证,依然清瘦,文静,白皙的小脸上是自信的光芒在闪烁着再带着点知识份子的小含蓄。没有多聊,只是各自讲了一下目前的生活。
她说,她快结婚了,对方也是一同读研时期的同班男友。给我看了相片,斯文,高大,帅气。
而我,正快乐的过着一个新手妈妈的生活。每天淹没在孩子的哭闹和奶粉尿片之中痛并快乐着。
前不久,听我们共同的朋友聊起,说她回国了,在上海工作,买了新房,好像还买了个豪车,是一个韩国上市公司研发部的驻中国的高管。日子过得潇洒而滋润。
如果我说,我一点也不羡慕她们现在开挂的人生,那一定是我为了面子而编的谎言。
而从长沙到上海的距离,大概是1100公里,开车的话,大概14个小时。当然,高铁很快,300多码的时速大概五六个小时。
午夜无人时,我也曾认真的问自己,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还会选择走现在的这一条轻松且随性的道路吗?
可是,时光不会倒流,而我也再无选择。
每一个繁花似锦,都是经历了暗涛汹涌;每一个鲜艳夺目,都是经历了风雨无阻;每一个风光无限,都是经历了黯然伤神。而她们都经历了成长中撕裂般的痛苦,才有了后来强大的自己。
而我们,无数轻松惬意的日子之后,依然安之若素的过着无数普通人的普通的小日子。绝大多数的人应该跟我这般,资质平凡,际遇寻常,在万千众生中挣扎着放出一点微弱的灵光。
有人说,人生就是早婚的和晚婚的互相嘲讽,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互相歧视,生了三个孩子的和丁克女性互相诋毁,靠脸吃饭的和靠脑吃饭的互相不屑。而那些年,那些成长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努力,别人的人生,只是我们口中、心里闲暇时打发无聊的话题。
当我们羡慕嫉妒别人的时候,先想想她们为了改变自己做了哪些努力,这样的努力,我们自己能做到吗?没有飞翔的心,翅膀也只是累赘,没有努力付出的行动,再美好的愿景也只是枉然。
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我们选择不同的成长道路,去看不同类型的书本,争取不同的工作机会,甚至是我们是爱上不同的人,这都是我们自己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会由衷的羡慕她们的人生,可是我也不会说我的人生就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我有开朗的母亲,疼爱我的丈夫,可爱的女儿,温馨的房子,和一帮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们。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世界上的人很多,但是我们每个人却是世界的唯一。
我无法评论每个人生活的成败,或者人生的得失。因为我们都还年轻,还没有到老得走不动的时候,不知道那时候的自己会不会责怪现在的自己,更无法去指点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的对错。
只是,你现在的气质里,很明显的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