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宜兴

故乡宜兴_第1张图片

宜兴,古称荆邑、阳羡,简称宜。自小生长于宜,求学于沪,定居于锡。因锡宜距离较近,大巴10分钟一班,开车再慢也就2小时,思乡之情自然没有远离故土的游子们来得强烈。近日看到同事推崇宜兴美景的图文,不禁勾起了相思,突然开始怀念故乡那白发苍苍的奶奶、绿菜青苗的田园。

说起宜兴,请允许我先“扫清外围”,描述一下宜兴下辖的“卫星镇”。一说万石,就会想到石材;谈到官林,就会想到电缆;聊至高塍,就会想到环保设备;言及丁山,就会想到陶器;说到和桥,就会想到豆腐干;扯到徐舍,就会想到小酥糖;论及杨巷,就会想到羊肉……可以说是各具特色。

从地理来看,宜兴整体是“三山两水五分田”。北面是平原,南面是丘陵山地,东面是太湖水域,西面是低洼圩区。简言之,“东湖西水、北地南山”。我又看了一下宜兴城区图,东氿、西氿夹城区,北面也是平地,南面是龙背山。市区俨然就是总体地貌的微缩型翻版,不由地佩服大自然的奇妙巧合!

从语言来看,宜兴属于吴方言。宜兴人可以和常州人直接对话,发音、语调基本一致,常州话稍微硬气一点,因宜兴古时隶属常州府。但无锡和苏州则不然,古时无锡虽属苏州府,但苏州人讲话比无锡人更加软糯。因此,锡宜民间有“宁和苏州人吵架,不和常州人说话”之说。宜兴话和无锡话有相似之处,“玉”、“肉”发音一致。但也有不同之处,“没有花露水”,无锡话就是“没啥甜头、水平”,宜兴话很实在--“真的没有花露水”!

从历史、人文来看,也是精彩荟萃。甚至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亦有“梁祝故里”之美誉,自古人杰地灵。晋朝周处,初横行乡里,后受“朝闻道,夕可死”的点化,毅然从军,西北平叛时,死战不退,壮烈牺牲。南朝陈庆之,率七千骑兵打垮十万敌军,攻洛阳、驰中原,白袍无敌。明朝卢象升,官拜兵部尚书,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下依然杀敌奋战,以身殉国。到了近代,有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的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有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国画巨匠徐悲鸿;有被誉为“壶艺泰斗”的紫砂名家顾景舟大师;有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台球神童丁俊晖。

从特产、风景来看,宜兴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之美称。陶,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五朵金花竞相绽放;茶,阳羡雪芽、荆溪云片享誉海内外;“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以茶叶、茶具同时闻名于世,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此外,“宜兴三珍”--板栗、毛笋、燕来蕈也颇受青睐。宜兴百合,更是以“太湖之参”美名远扬。物华天宝,当之无愧。

竹,八百里竹海纵横连绵;洞,八十多个钟乳溶洞集“古、大、奇、美”于一身。山、水、竹、洞,得天独厚,相得益彰,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山野暮色苍,水波潋滟藏,竹影婆娑舞,洞天奏奇章。93版《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茅庐,就曾搭建在宜兴的玉女山庄内,若非环境幽雅,岂能被选景到此?宜兴竹海之巅的黄塔顶(葡萄岭)海拔611.5米,又称苏南第一峰,风和天晴之日,拾阶而上,赏竹远瞻,实乃幸事。

从经济来看,宜兴位列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前茅,2011年当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位居中国百强县市第六。好风景、好人文,钱袋子也不太瘪。漫步宜城氿滨之畔,只见高楼林立、远山含黛、水平如镜、天光云影,“风景这边独好”之感油然而生。

古人因秋风乍起,就开始思念千里之外的家乡菜--莼菜羹、鲈鱼脍。我已在外二十年,虽一直未远离故土,却未曾为家乡建设直接尽一份心力,甚为遗憾。每次去宜兴,就会感到万分亲切,因为可以听到乡音,可以用乡音交谈。时至今日,乡情已经成为一丝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愫。无论我身处何地,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那方水、那块土、那些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