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何以得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

在楚汉之争中我认为刘邦能取胜的原因有:会用人、惜人才、应潮流。

                              会用人

刘邦的会用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在他会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第二点是他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皆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从这里面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第一个方面,刘邦会充分发挥手下的优势,比如:让张良管政治,韩信管军事,萧何则负责经济,这样的安排不仅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也促进他们三方的合作,这样才能夺取天下。

刘邦另一个用人的策略即是用人要疑,疑人要用。韩信投项羽后,项羽不用,又投沛公,又不知与用,乃又欲走。然而,萧何知韩信之军能,灭项楚定天下,不信不成。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且说沛公用韩信。沛公即用萧何之,超拜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令,若有不服者“斩”,使韩信感不已,力扶汉诛项,十四年,而王后,沛公亦始为固社稷计,亦不得已之去杀臣,或免官。

这里就充分的可以体现刘邦的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两点充分的体现了刘邦取得天下与会用人密切相关。

而相反的项羽他根本就不会用人,他的一生只靠单打独斗,也难怪陈平、韩信回去投靠项羽,项羽主要是他不重用任何人,而那些特别有才能的人,恰恰都是想让人赏识的,再加上项羽自带傲气,所以自然不会有人才想投到他的账下。

                              惜人才

刘邦取得天下的第二个原因是惜人才。

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

这一段可见刘邦他的惜人才,刘邦不嫌弃他们出身卑微,只要他们有才能,就都收入自己的囊中,这也是他为什么那么受手下尊敬,和手下为什么拼命为他打天下的原因。

与刘邦相反的项羽,他十分受手下尊敬这一点没错,但手下对他的尊敬中带有六七分的恐惧,我们也许都知道项羽的狠劲,他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充分的体现出他的狠劲,但最重要的是他不惜人才,他认为自己是无敌的存在,根本不需要其他人来帮助,所以最后手下都走了,真的只留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候,他才明白双拳难敌四手。

                              应潮流

自古以来天下之势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想成功的夺取天下,就必须选择恰好的时机。

而刘邦刚好能高瞻远瞩,看清社会潮流,他也深刻体会过秦的暴政,他知道民众正在等待着一个救世主带他们脱离秦的统治,而刘邦正好抓住这个时机,得到了民心,再者又是楚汉之争,在楚汉之争中他也是依靠民心胜利,这是因为他一个残暴的对手项羽,自古有句话叫“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还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民的心中都想着和平,人性化,只要和平,人性化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和平,和人性化,那么百姓们就会拥戴他,拥戴他为皇帝。

相对的项羽,也许就是一个失民心的例子,他开始能那么厉害,摧毁秦军主力靠的就是民的支持,和手下的支持,但越往后他自己越骄傲自大,他不仅失了民心,也让他的手下被他大失所望,所以他的楚军没有了刚开始的以一抵十的气势,最终导致败落。

刘邦最终能取得胜利,靠的是他手下的功劳,人民的功劳,当然也有一些是他对手的功劳。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邦何以得天下,项羽何以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