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替代的妞妞--《妞妞》

作者说“这本书是不问有什么意义的产物, 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不求意义,是我久违的读书体验。看完书,书里夹杂的大量篇幅的哲学、人生思考记得不多,只有一个妞妞活灵活现,喜欢得不得了。

无可替代的妞妞--《妞妞》_第1张图片

一、妞妞

让我忍不住笑和忍不住哭的时候,都是妞妞出现的时候。看的时候老会盼望 ,写写妞妞吧,妞妞怎么样了啊?

七个月的妞妞会表演节目:

每当有客人来,雨儿就兴致勃地让妞表演节目。

“从前有个小妞妞,小妞妞有头发,有小耳朵,有嘴巴,还有小脚丫……” 

按照雨儿的讲述, 妞依次摸头发、耳朵、嘴、脚丫。一开始她摸耳朵老对不准位置,常常摸到后脑勺上去了。 常摸到后脑勺上去了。

重复几回后,雨儿刚开口她就摸头发了。 故事才讲一半,她已经依次做完全套动作。

还没有失明的时候,妞妞就喜欢“亮亮”,仿佛预知了自己悲剧的命运。

妞妞热爱音乐,音乐是她承受病痛时的慰藉。妞妞很有语言天赋,疼的时候说“磕着了”,哀求爸爸“想想办法”,骂珍珍“瞎说八道”,尿湿了说“他妈的”。

妞妞真聪明啊,看妞妞之后,第一次有了生养小孩子的冲动。

二、两难的选择

不满月的婴儿,得了如此重病,怎么选择呢?挖去眼睛求取一线生机?还是消极等待宿命召唤?作者选择,或者说,以逃避的方式选择了后者。

不想也不能对选择本身进行评判,我却想起来一件看似无关的事。苏东坡旅居武昌时,听闻当地有杀婴的风俗,曾写过文章,当地“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一般是将新生的婴儿“以冷水浸杀”。苏东坡建议对家贫养不起子女的家庭,进行接济,新生儿有口粮,便能成活,“但得初生数日不杀,后虽劝之使杀,亦不肯矣。”

这样两难境地中,看似不重要的病孩的年纪,或许无形中成为影响决定的重要因素。婴儿还是家中的新成员,纵使血浓于水,毕竟亲情还不丰厚,就像作者后文陈述自己的悔恨一样,放弃日日相伴的一岁多的妞妞,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她还是婴儿时期,她还只是刚刚来到的孩子,还没有成为不可替代的妞妞。

昨晚睡前问L先生,如果是你,你怎么选呢?L先生说,真的不知道,不敢去想。

是啊,怎么能知道呢。看别人处于两难,论概率算得失出主意,慷慨洒脱,真要到自己头上,反正我是想都不敢想。

三、唏嘘的结局

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写道:

有人统计,丧子夫妇的离婚率高于百分之五十。苦难未必是纽带,有时反而是毒药和障碍。所谓共同受难,其实是表面的,各人所感受的内在的痛苦都是独特的,不但不能分担,而且难以传达。期望对方分担,落空了就会转变为怨恨。所以,需要的不是分担,而是对自己的痛苦保持自尊,对对方的痛苦保持尊重,别把它们搅在一块。

这是书中作者和妻子的谈话。我本来也一直关心作者和妻子后来再有没有小孩,看到书末,作者与妻子已经分手,唏嘘不已,还是没有逃过统计大数。也许痛苦太过深重,对方的存在便是痛苦的提醒,离开这段婚姻,才能走出痛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可替代的妞妞--《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