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浅析斯蒂芬'茨威格的写作特色
摘要: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具有卓越艺术才情的小说作家。本文通过对其经典小说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剖析,展现斯蒂芬'茨威格在小说创作上的独有特色。如:心理描写特色、结构特色、文体特色等等。
关键词:斯蒂芬'茨威格;心理描写特色;结构特色;文体特色;女性角色;诗化语言、基调。
正文:在20世纪的欧洲文坛上,有三位作家被公众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们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里亚克和奥地利的茨威格。而其中就销量而言,则以茨威格为最。斯蒂芬'茨威格,其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自20世纪起,就一直为世人所关注。 斯蒂芬'茨威格用一种新的目光去窥视人的内心世界,去塑造人物的形象,取得了属于他的成就。
记得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经把小说分成两类:。一类小说就是像托尔斯泰、狄更斯写的小说那样,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可以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这类小说的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且合情合理;另一类小说就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他们的小说基本上都是由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组成,其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只是一群狂热灵魂的化身。
我认为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属于这第二类小说的范畴。
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一个“灵魂的猎者”,他的作品,一度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明显带有精神分析的印记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这样的典型的作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小说中一篇极富有诗情的杰作,深具魅力。
这是一个特别到了极致的爱情故事。一个痴情的维也纳少女,从十三岁时起就暗恋上了邻居青年作家R,却被迫和母亲离开了。五年之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被他当作卖笑女郎带回家中,一起度过了三夜。他是个朝三暮四的花花公子似的人物,随即就把她弃之脑后了,而少女却因此生下了他的孩子。为了不给心爱的男人增加负累,她独自承担着一切,甚至沦落风尘。以后他们还有过很多次相遇,他已全然不记得她了,而她却并不向他暴露身份,只是一个人默默地抚育着他的孩子。直到儿子意外死亡,直到自己濒临死亡,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儿子的停尸床旁,她才决定写信给儿子的父亲——她的爱人,向对此一无所知的自私而冰冷的男人作出最后的感情告白。
这种真 挚无私、充满献身精神的一厢情愿的爱,也许让人觉得有点儿荒诞和不可思议,但茨威格似乎就是要用这凄婉得催人泪下的爱,来达到在肉欲横流、金钱肆虐的社会里对光明和理想的张扬。
“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没有留下姓名的女主人公,在临终前写下的长信中反复说的这句话,是表白?是哀怨?还是鞭挞?反正,一朵美丽的白玫瑰随着这句话的说出,而在偏僻的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凋零了,人世之残酷无过于此。
从语言和小说基调这个角度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
茨威格在观察生活与描写人物命运时,总是怀着一种他特有的抑郁的基调,他笔下多是一些浸浴着悲剧气息的人物,这源于他所处的历史潮流,以及他对时代的悲切的感受。在当时的制度下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中,妇女遭受着不幸与痛苦:受歧视、被玩弄、不受尊重、不被理解和无可告慰的艰难处境。这一现象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茨威格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妇女的不幸命运与情感上的苦痛为题材。他通过体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女性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女性在人格上的尊重,同情,以及对于女人,在那一时代极为罕见的温存。
再来看看茨威格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来活化他的人物,感动读者的。作品很平淡的叙述,有如带着昏暗灰尘的光影,如老照片一样氤氲着。总体说来,全文充斥着饱含深情的倾诉语调,主人公用看似平实,实则极富讪情感染力的女性口吻叙述自己的一生。在信件开头,并且文中不厌其烦地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我的孩子昨天死了......”。这祥林嫂般的话语,乍看这似乎只是简单的话语机械重复,然而通读全文后即可发现,这句话恰好解释了这陌生女人写信的原因,更折射了她对这孩子生命的重视程度。因为这是他赐予她的,是她的精神支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更是他的替身。没有了这个孩子,她也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她的世界陷入了彻底的无尽的黑暗之中。因此,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这封自传性质的信作为自己生命的回忆与剖白。在缓缓展开故事的同时,茨威格不愠不火地将强烈的感情寓于其中,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融入故事,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致读到最后人们不禁为这女人的悲情遭遇而潸然泪下。可见,作者是个善于操控文字与情感的高手,于不露声色中出招,直击读者心灵的脆弱之处,这可以算是抒情的最高境界了。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赞叹了女主人公道德上的纯净,精神上的完美,以及心灵上的无染。
这是茨威格小说在语言和基调上的特色。
从文体特色这个角度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茨威格采用了“书信体”的文体方式,来进行叙述。这种体式在当时并不多见。茨威格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叙述,我想多半是由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更有利于故事主体部分的铺排,也更容易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命运的变化。
虽然采用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极易造成叙述的主观色彩过于浓重,但是茨威格在单调的“独白”式叙述中,高明地穿插了“复调”式叙述,使人物的灵魂和血肉显得更加丰满。
再从小说结构这个角度来剖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
在结构方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非是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在一段再普通不过的现实描写中插入那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然而,就在这封“来信”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技巧,使它无论在语言,风格,亦或是其他方面,都嵌上了“经典”的标签,成为一部弥久留香的作品。
在整部小说中,多次出现“我的孩子昨天死了......”这句话。这句话不仅恰好解释了这陌生女人写信的原因,折射了她对这孩子生命的重视程度。而且是女主人公整个情感叙述的分割线。女主人公的自述,共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叙述女主人公生活的一个阶段,也就是她的爱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每一段都以“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作为其始,这就造成了情节发展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间隔与停顿,感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喘息。使得整篇小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这是其结构上的特色。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令人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悲伤之情,从字里行间幽幽飘散出来。虽然是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可是作者却丝毫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怨妇。相反,作者在女主人公身上,赋予了博大的胸襟,以及独自承受一切的韧性,使她对他的爱远远胜过她原本应有的怨。尤其在解释为什么直到孩子死去,她才将他们有过孩子的事情告诉他时,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可我又怎么对你说呢?你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我的,你不会相信我,一个陌生的女人,一个甘心情愿共度三个春宵、没有任何反抗,急不可耐地委身于你的女人,一个萍水相逢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的女人,会永远忠诚于你,忠诚于一个不忠诚的人,而会毫无怀疑地承认这个孩子是你自己的!即使我的话在你看来全都合情合理,那你也永远摆脱不了一种隐秘的想法,即我企图迫使你,一个富贵的人,照顾别人的孩子。你便会对我表示怀疑......而且我懂得,对你,对一个只喜欢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人,对一个只是把爱情当作逢场作戏的人来说,突然做了爸爸,突然对某人的命运负有责任,是多么苦恼!......我不愿你有包袱。我只想成为你曾经爱过的那些女人之中唯一一个使你永远以爱情与感激的心情想到的人。”
茨威格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勾勒出这女子一连串淡定在空气里的落寞姿态。
斯蒂芬·茨威格发表于不同时期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其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迥然有异,但我却感觉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描写了爱,一种一厢情愿式的爱。
我们再从“女性角色”这一点,来看茨威格小说的特色。
茨威格笔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最多的还是女性角色。单是从作品的标题中,我们就不难窥探出此类题材在数量上占有绝对多数。如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家庭女教师》、《女人和大地》、《女仆勒波雷拉》、《既相同又不相同的两姐妹》,等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所描写的爱,撼人心魄;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那终其一生的爱不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所描写的爱则是短暂的、虚幻的。......
茨威格小说中描写的爱,都是单方面的,是发自内心、无所企求的,所以可以称作一厢情愿式的爱。一厢情愿式的爱,在现实社会里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儿痴愚,有点儿可笑。事实上,这种爱在人世间的种种邪恶、丑陋和残酷面前,总是那么软弱无力,那么不堪一击,那么可悲可怜。
茨威格笔下的女子,都是丰姿华美、痴情多感的,她们带着偏执与渴望,一下子栽进爱情中,永不言悔。但这些命薄缘浅的女人,总是难以逃脱被伤害的宿命,灵魂深处烙上了永远的疼痛。
这就是茨威格小说作品中,“女性角色”这一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