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打趣的问旁边打手游的同事木木:“你的白日梦是什么呀?”他撇我一眼不耐烦的说:“我觉得呀,你要是参加这次比赛能拿一等奖,不不不,哪怕是入围那就已经是白日梦成真了,哈哈哈!”他见我生气了,便稍正经点的说:“我的白日梦就是有辆奥迪,我就心满意足了,呵呵”。
好吧,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好像都不太愿意直面自己的梦想甚至是欲望。
小时候自告奋勇的梦想,现在长大了反而难言启齿了。要说也是半开玩笑的说,生怕自己说的认真了,听的人就把你这个当笑话看了。
2.
前几日我看到一篇有关于培养毅力方法的文章,作者斯坦福大学Carol Dweck提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两大论点。
成长型思维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学习能力是可以改变的。与之相反,“固定型思维”则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
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这两种思维会直接导致两种结果——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极限,回天无力,于是选择放弃;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如果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做的更好。前者把失败当成世界末日,后者把失败当成挑战和学习机会。
最致命的差距,是思维方式的差距。
成长型思维是不相信宿命论的,与结果比起来,更在意过程;与失败比起来,更在意积累的经验。
我之所以突然和大家分享这个“成长型思维”的观点,是因为以前我就是一个很相信宿命的人。把自己面对的所有苦难都抛给老天,抱怨它的不公平待遇。
再然后我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并不是老天的眷顾,而是祸不单行的一次次考验,不论你接受与否,你都要受着。
现在大家都喜欢嚷着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甚至还说鸡汤喝多了会有毒。其实转身想想,是不是我们成人的世界太现实太功利又太脆弱了呢。
看到一句名言就想着自己的格局被打开,饿两餐跑一圈就想着已经瘦了一大圈,加个班通个宵就想着明天升职加薪,主动付个钱买次单就想别人感恩戴德会反请你两次,跟恋人买个稍微贵重点的礼物就想让TA马上以身相许........
如果付出点后没拿回预期的那点回报就开始抱怨,那也只能说明现在的人不是太现实而是太脆弱。
3.
生活并不是像以前老师教育我们的那样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没有耕耘就更没有一分收获的可能。
生活对人就是不公平的,有人漂亮必有人丑陋,有人富贵必有人贫穷,有人健康必有人残疾,有人风调雨顺必有人蜿蜒崎岖......但,生活依然会给每个人选择,你可以选择向上,你也可以选择向下,只有你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公平的。
所以我们需要有上面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或者说是乐观精神。我们要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更要挑战现实。现实给我半杯水,我也要欣然接受并完美利用。这样,生活给我们下的种种苦难才会有意义,你的人生才会有点特别。
那我们再回到开头聊的话题:“人生还需不需要白日梦?”
答:“需要”。
因为你不去奔跑你就永远不知道你自己到底可以跑多远?你不去跳跃你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够得着哪里?
很多事情不是用尽全力之后才知道结果,而是用尽全力之后,才能心平气和与“结果”握手言和。“顺其自然”这个词也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已。
4.
国庆回家我整理着以前的书籍,发现里面有好多我曾经参加的各种设计比赛画的飞机稿,当时我都没舍得丢就通通的带回老家。
那时我的白日梦就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设计师,广告设计师。
那时的大学操场对有的同学来说是锻炼体魄的地方,对有的同学来说是谈恋爱的地方,而对于我来说却是造梦的地方。
800米一圈,我可以慢跑10圈+,一边跑一边幻想着离开教学楼,穿着高跟鞋踏进高档写字楼的画面,这样的梦我做着三年多,直到我实习,进了一家日企4A广告公司。但,很多事情却是事与愿违,只怪那时的我胆小怯弱。
创意总监green是位说话非常温柔的女领导,那时她有心培养我这个文静听话的小辈,但由于我当时非常缺乏自信,会因为每次不断放大自己的错误而不敢向前,从而不断的错失机会。而那时的我就是典型“固定型思维”的人,我认定自己是不适合做设计的,我是没有天赋的,就好比参加比赛一次次落选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在毕业之后很长的时间里我竟然没敢投一家广告公司的简历。我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个loser”。
是的,人总要走些弯路,经历点什么,才会最终明白自己到底想要是什么。
如果当那种渴望就如同你憋在水里想要呼吸般的强烈时,那时候谁也都拦不住你。
所以,你现在问我:“你的白日梦是什么?”我依然会回答“伟大的设计师”,只不过庆幸我的梦已完成一小半了,因为现在的我已经从事设计岗位了。
爱做白日梦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自己就认定这就是个笑话。
不说“梦想总该要有,万一实现了呢!”而是说,在造梦的路途中,你已经是个了不起的特别人。
至于其他人,他们爱说什么就是什么好了。我们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