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周小猛

[打卡日期]:2019/5/9

[学习内容]:教练式领导力

[学习笔记]:

第四章、展开——厘清问题

目标来源于问题,有了问题才能明确改进的方向,进而明确改进的目标。

在厘清问题的过程中,即便教练通过沟通分析出被教练者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也不能直接告知对方,因为对方并没有看到原因。教练需要做的是与被教练者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不要替对方下结论、做决定,而是要引导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及产生的原因。另外,即便教练与被教练者一起找到了一个原因,也不能够马上下结论。这时很有可能是只看到一个小裂缝,如果马上抓住甚至夸大这个裂缝,那么就有忽略其他问题的可能。

相对于“目标”,“问题”对我们的影响会更为深刻。作为教练,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下几点。

1.被教练者也许不会说他想要什么,因为他自身也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教练需首先引领其看到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练。

2.被教练者提供的问题也许并非真正的问题,因为他自身也在困惑。因此,教练需要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与其一起探讨问题出在哪里。

3.被教练者也许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但教练只能提供找到答案的方法,而不能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沟通分为两个大层次,即水平面之上的外在行为,以及水平面之下的六个内在感受。在日常沟通中,我们通过语言和外在的行为(包括肢体语言、行动、表情等)来表达自己、理解别人,这些外在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决定于内在需求。

归根结底,我们的行为受到自我定位、自我价值观的决定性影响。新冰山模型让我们了解到,人与人交流沟通时,其行为只是最表层的,包括运用的语言、表情、手势、方式,这些都在水平面以上我们能看到的地方;而水平面以下的才是最重要的。越往冰山下面越重要,越是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因此,“新冰山模型”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问题的一角,而问题不可能在它的表现层面上解决,因此,教练中的米尔顿语言就非常重要了。运用米尔顿语言的目的是拨开问题表面,挖掘冰山以下的内在原因。

米尔顿语言模式

米尔顿语言模式(Milton-Model)是一种简明催眠术,是一种和潜意识的直接沟通,是一种非说教式的、令对方接受和改善的方式。

有效沟通的标准——简洁、模糊,米尔顿语言模式便是如此。其实,米尔顿语言很简单,就是有技巧地使用不明确的语言。米尔顿认为,概括化或者略有些模糊的语言,会表达更广的语言范围,使听者能够对一个问题得到清楚、完整、全面的理解。另外,明确的语言会使沟通双方集中于问题的某些方面,这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些重要信息的丢失。

为什么米尔顿语言被称作“催眠性暗示”,它会为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使对方的潜意识不由自主地填充空隙间的细节。对方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时他的潜意识暂时接管了大脑的控制权,甚至会进入一种“催眠”状态。

米尔顿语言的构成

本阶段教练的目标是厘清被教练者的真正问题,而仅通过语言很难分辨出心理活动的真假,因此就很难确立目标、完成引导。因此,掌握米尔顿语言,对于厘清问题至关重要。

1.假设前提

辨别句子中是否存在假设,哪里是假设,哪里是事实,一个重要的语言模式就是“假设前提”。假设前提的一般原则是给对方很多选择,但所有的选择都会符合教练事先假设好的反应。假设前提在教练过程中颇具威力,通常情况下,教练可采取以下六种方法进行假设。

(1)时间词

很多假设是以时间词作为开头的,例如之前(before)、之后(after)、在……期间(during)、当(as)、自从(since)、优先(prior)、在……时候(when)、正值(while)等。例如,“当你进入入神状态时,你真的想放松一下吗?”这句话会引导对方将注意力集中在是否要放松下来,而且还假设对方会进入到入神状态。“在你完成这项计划之前,我想和你讨论其他的事情”。这句话假设了对方将会完成这项计划。

(2)数字顺序

数字顺序词包括另一个(another)、首先(first)、第二(second)、第三(third)等,都是在暗示顺序。“你可以猜猜看你身体的哪一侧会最先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了身体的两侧都会放松,唯一的问题是哪一边“优先”而已。

(3)“或”的使用

“或”这个字是用来假设在很多选项里,至少有一个会发生。例如,“我不知道你会不知不觉举起你的左手还是右手”。这句话假设你的一只手会举起来,唯一的问题是举起来的是哪一只。“你会在洗澡前还是洗澡后刷牙”。这句话假设了对方会洗澡并且刷牙,唯一的问题是顺序的先后。

(4)意识感官词(Awareness Predicates)

意识感官词包括知道(know)、察觉(aware)、体会(realize)、注意(notice)等,他们可以用来假设对方会体验到这类词之后的内容,唯一的问题是这个对方是否意识到了你强调的重点。例如,“你有没有体会到你的潜意识已经开始在学习了?”“你知不知道你在过去的生活中已有数次进入入神状态?”

(5)副词和形容词

这类词汇可以在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里做假设。例如,“你对你的入神状态感到好奇吗?”这句话假设身体正在进入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对方好奇与否。“你进入了深层入神状态吗?”这句话假设对方是在入神状态,唯一的问题是是否处于深层入神状态。“你有多容易开始放松?”这句话假设你可以放松,唯一的问题是容易的程度。

(6)时间动词和副词的变化

这类词汇包括开始(begin)、结束(end)、停止(stop)、启动(start)、继续(continue)、进行(proceed)、已经(already)、尚且(yet)、还是(still)、再(anymore)等。“你还是对催眠有兴趣吗?”这句话假设对方过去曾对催眠感兴趣。

2.嵌入式问题

教练可将问句嵌入在较大的句子结构中。

3.否定式命令

当命令是用否定的语气下达时,其正面的意义建立在听者的反应上。

4.会话式假设

是/否问句就是会话式假设,典型作法是诱导出反应,而不是字面上的问答。

5.含糊

当一个句子、词组或字词蕴涵着超过一种以上的可能含义时,就产生了含糊性。含糊性是一项重要的工具,可能导致轻微的误解及方向迷惑,这有利于观察变动的心理状态。含糊性的语言会让对方在心里用不只一种方法来处理一个信息,可能会有一个或更多的意义存留在对方的潜意识当中,教练需要及时捕捉对方多维度的信息,有助于开发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可能性选择。

米尔顿语言模式是特别有效的工具,能帮助别人挖掘他们本质中最具魅力的一面,让他们直接体验自己尚未发现的意志、智慧、乐观和爱的宝库,从而实现教练的目的。

检定语言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灵地图,同时面对一个现实的世界。我们通过感官接受现实世界的刺激,通过在大脑里整理、编码、归类,从而形成自己内心的地图,并逐渐在地图上涂涂改改,缩小或扩充,然而,这个心灵地图并非现实世界,而是个体经验。由于每个人的感知渠道不同,因此个体经验就会有差异,因此会引发争执,而这些矛盾、误解都与现实毫无关系。

没有人拥有所有的知识,我们的感知是根据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尝到、闻到的经验而对事物进行的评价,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验而来,而并非客观事实。

在沟通中,我们语言描述中经常会出现的局限,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种情况:扭曲、普遍化和清除。

来自心灵地图的语言模式

1.扭曲

人们有时不会清晰地描述感知的信息,而是在语言中扭曲信息,还以为大家也这样认为,这就是语言中的扭曲。

第一种,猜测臆想。在猜测臆想的语言模式中,当被教练者遇到矛盾的时候,会通过自己臆想出来的结果进行判断并作出决定。

第二种,因果。因果语言模式也会经常出现在生活工作中,被教练者会将并不完全相干的原因和结果联系在一起,自我创造出一个因果关系,而这个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第三种,符合等同。当我们进行判断时,很有可能带有符合等同语言模式。

第四种,假设。在假设语言模式中,人们很容易陷入困惑,并且易于让沟通的对方相信自己的判断。

第五种,虚泛词。在语言中使用虚泛词会让整个句子的意思模棱两可,无法起到建设性作用。

2.普遍化

在普遍化的语言模式中,人们会将自我经验普遍化,把经验当做规律。

第一种,以偏概全。在日常沟通中,以偏概全的语言模式很常见,也常常伴有情绪化。在教练过程中,被教练者可能会将某些行为一般化。

第二种,必须性限制。在必须性限制语言模式中,被教练者会显示出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认为某些事物是必须的、应该的,以此来影响行为。

第三种,遗失说者。在遗失说者语言模式中,被教练者在表述某种价值判断时会刻意或不经意忽略了主语,即说者。

第四种,可能性限制。在可能性限制语言模式中,被教练者会显示出衡量标准删除,也就是说,在句子中会出现比较的意思,但不会出现比较的标准。

第五种,主语不明确。在主语不明确的语言模式中,被教练者不指名主语是谁,甚至没有说话者,只有谓语和宾语。

第六种,动词不明确。在动词不明确的语言模式中,被教练者在使用动词时所表述的行为并不明确。

教练语言模式的自我鉴定

教练的沟通不同于日常沟通,因为教练要有意识地使用有力的语言。选词、节奏、时机、感情色彩、比喻和语调都是教练向被教练者展示的有利资源。教练的语言增加了认知的深度,鼓励被教练者自我反省。因此,教练运用的语言必须是简练并坦率的。

教练在倾听被教练者语言模式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以下三点上。

第一,聚焦事实。当被教练者说话时,教练不要基于自己的想法或成见来作出判断,要听取原本的事实。因此,教练要把注意力聚焦在被教练者正在谈论的事实上,总结事实而不作出判断。

第二,感受情绪。在倾听过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情绪状态上,并告诉对方这个情绪状态是什么。例如,教练可以提问:“现在你是在这种……(描述对方的感受)情绪状态下吧?”“你有……的感觉吧?”

第三,挖掘意图。在倾听过程中要识别被教练者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在这个期望背后的真实意图,并反馈给对方。

[坚持习惯]:

每天1万步+每天进步一点

[今日感悟]: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