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披着90后外皮的60后青春纪念册

“闪光少女”---披着90后外皮的60后青春纪念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周末看电影这件事本来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事,居然还要为此写个影评,真是已经变成了“穷奢极欲”的表现。事实上,我是为了评分而去的。在“战狼”的夹缝中,居然有这样一个9.2评分的电影,这不得不令人产生好奇,这部小电影是如何在巨头中脱颖而出的?

阵容里没有大牌,没有鲜肉,没有小花,有的只是看上去可能傻,白,甜的故事。那么,这么高的评分是怎么来的呢?就这样的卡司阵容,相信是拿不出太大预算去请水军刷分的,抱着这样的心情,跑去电影院看了这个晚场电影。

一进观影厅,差点以为自己要包场了。幸好后来三三两两的来了一些人,直到开场,观众也不足两整排。

电影开场,两位主角的刻意的杀马特和牙套造型直直的插入眼睛,对于我这样的老人家而言,这个实在是太假了。心里想,这大概是要走“丑人多作怪”的“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事实上,剧情确实朝着这个方向妥妥的前进了。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简单到我觉得一句话都可以剧透了。所以我们不说剧情,我们说细节,这个9.2评分是怎么来的?

电影的出品人是梁翘柏。

此人的背景,只用两句话来说明:1.芒果台各类选秀节目的首席音乐总监。2.出品人即为投资人。

所以这部电影是这位幕后老板的年少情怀。梁先生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希望的传承通过90后的视角向全社会传递—这是他的目的。当代社会的怪现象在于,成年人将西洋乐器在下一代中普遍教授和传递,但对于民乐却搁置一边,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影片中,甚至利用人物冲突,借机问出“扬琴是什么?”这样看起来令人滑稽却又真实存在的问题来突显中国古典音乐的没落现状已到了令人发指的状态。而这个目的的达成方法,我倒认为是可以细化讨论一下的。

1. 选择人物和场景(也就是产品和应用场景)

影片选择的场景专业音乐附中(高中段中高一高二段,一方面表示时间还没有到高三,另一方面高中相对三观成熟一些),选择的人物即是该年龄段中爱好ACG文化(动漫,动画以及游戏),我们所知道的喜欢动漫人物扮装的COSPLAY就属于这个范畴。这部份文化最早是从日本起源,然后传至台湾,到90年代末期才逐渐传入大陆。一直到2000年以后,才在大陆范围内普遍流行起来。而这年年龄恰恰是90年以后才出生的一代人所最早接触的文化始源。

事实上,所谓二次元,三次元还是四次元。均是某世界观领域构成的一个抽象或形象的世界。但这些世界与世界本身的联接却很难描述清楚,但这代表了90后一代人对于主观世界的想法是非常有主见的。影片选择这样一个视角将中国古典民乐植入其中,其心思巧妙。一方面描述90后一代对于上一辈试图强加给他们的想法的抵抗,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古典的自我解读渴望。借机也是反讽上一辈人的“精致主义”。

2. 制造冲突事件

这实际上分成两个部份:

A. 同龄人之间的冲突:1.古典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2.古典民乐在同龄人中的认知。

这里为什么分为两种为描述呢?一种是借着人物们,发出一个巨大的拷问“两种音乐到底谁是主流音乐?”另一种是“怎么样才能让古典民乐插上当代的翅膀”?

这其实就是两个维度的考虑,1.产品与产品的对比,关于竞品的分析?同样的产品,为什么竞品可以卖的这么好?而我们的产品却要被放在仓库里落灰?(影片中就有排练厅大爷带民乐团去找编钟时,即指明了这样一种现状)。

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觉得很有意思。一场领导视察来访的戏。两边学生拿乐器出来“斗琴”。戏剧冲突是,学校为了两边不要打架,专门设了一道铁门。就在门的两边,两边学生各自用乐器演奏,看看谁的节奏先被对方打乱即为输。一时之间,难分高下。直到最后,突然一个学生从后面来了一曲,是利用锁纳尖利的转音(请脑补丧葬时的锁钠效果),迫使西洋乐这边不知如何应对面面相觑,最终民乐赢了半招。

这也就是说,产品还得有杀手锏。还得有跟竞品明显的差异化的东西,照搬照抄显然是没有前途的。

同样布线,排兵,但差异化的点呢?而且这里面有意思的在于,为什么这个锁钠是从侧面突然走过来的?这说明产品的迭代是不能被对方捕捉到的。永远让对手不知道你的下一招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2.用户体验的问题。产品如何符合当下用户的需求?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描述关于用户体验的问题。民乐团应邀参加当地动漫展表演一个节目。在乐队上台之前的一个节目是5个少女组合唱跳俱佳的热了场子,漂亮妹纸+妖娆动感的舞姿+时下流行的音乐(节目的最后还用了3D动漫人物洛天依场馆投射),将现场气氛直接搞到了高潮。

等民乐团上场的时候,人们看到这样的乐器出来就表示无兴趣的正在散去。最后乐队唯一的男生心一横脱了外套敲起鼓,人群中喊了一句“哇看鲜肉”。这个时候音乐起,再次把氛围带到了高潮。

这里的几个点,第一目标用户需要看什么?产品展现从哪个角度切进去?也就是产品的输入与输出问题?通常我们设计一款产品,为了让用户使用起来,总要找到一个用户最强需求点切入。这也就是输出的问题,通俗的表达是,要先给于用户再想着用户回报。这个次序从产品逻辑上来说,绝对不能乱。

这个案例里就很实在的表现了这几点,用户要看鲜肉,看妹纸。乐队要传递古典民乐。那么如何结合,最后达成目的。

所以,摸准用户需求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重要之程度,即关系成败。

B.与父辈们认知的冲突。也分两种:1.与亲爹亲妈的冲突。2.与主流社会认知的冲突。

这其实解决产品的先后顺序很重要,实际上我这样排也不对。首先要解决主流社会认知问题,然后就会顺便解决亲爹亲妈的认识论问题。

而这才是梁先生制作这部电影的真正立意:如何让社会来推动和认识下一代孩子们中的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从个体思想认知,到家庭以及社会的普遍认知的转变,这是电影的目的。尽管影片为迎合90,乃至00后的口味,设置的无论场景还是人物,还是戏剧冲突的安排均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表达。

这是产品可能遇到的另外两个问题:1.宏观政策影响。2.目标用户群体习惯影响。

这里有两个反面案例,第一就是UBER。由于其受到政府政策影响的考虑不足,导致在中国黯然收场。第二,共享雨伞。国人习惯没有那么良好,雨伞丢失率几乎超过90%。因此对于用户习惯的预估不足,也会导致产品夭折。

影片中的处理其实很套路,通过一场公开的音乐会,向社会传递了民乐之现状与勃勃生机。而解决爹妈认知就更简单,满足他们的内心荣誉感。

所以这里依然是需求被确知和满足路径问题。找到需求,然后给出需求的解决方案,推动(即运营),这是产品市场化的基本方法论。

我大概创业已经走火入魔,无论看什么都能往这件事上去扯。一方面源自于最近自己在尝试着做自己的产品经理,另一方面创业时间哪一秒都不舍得浪费。

剥去层层看似年轻的外衣,不难发现这是一个60后老哥的音乐情怀。用一种戏说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对于当代社会认识中对于音乐分等级,分阶级的嘲讽。而这绝不是一个年轻的灵魂所能表达出来的。所以我才认为,这是披着90后外衣60后音乐人的青春纪念册。

这种深意,暗嵌在看似套路的剧情里,集合了时下流行的元素,幽默,风趣又不失韵味。梁先生为了古典乐的推进也是用心良苦,但实际上好的音乐本身是可以让人忘记剧情的龙套化,9.2分虽然夸张,但还是可以说,这是一部可以看且还算好看的电影。

算是一部诚意制作的小成本电影,推荐。轻松愉悦的约友同观的良作。

看一部电影,获得一部份知识。与观者分享。

BTW,不说套路式的剧情,里面的古典配乐值得回味,昨天听到凌晨2点。其中一首“权御天下”---推荐。


“闪光少女”---披着90后外皮的60后青春纪念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闪光少女”---披着90后外皮的60后青春纪念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