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故宫发布了六款文创口红,口红膏体颜色均来自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红色国宝器物,口红管外观设计则从清宫后妃服饰上汲取灵感。将时尚与传统相结合,使化妆品注入了文化因子,定当开出两生花。
有人说,口红的发明,是人类对第一次吃到美味的鲜肉时沾满鲜红血液的嘴的遥远记忆。还有其它说法,红色代表女性在性兴奋状态下的唇部颜色,它是一种性暗示。
关于口红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苏美尔,乌尔女王命人从富含铅铁的岩石中获得红色颜料配方,并用于双唇以增添迷人的红色。
最热爱口红的古老民族是古埃及人。古埃及人会使用黑色、橘色、紫红色的唇膏,男性也会使用。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是口红的狂热爱好者,她将甲壳虫、蚂蚁碾碎后混合,再加上一种蚂蚁的蛋,调出一种特别的黄褐色,涂抹在嘴唇上,风靡一时,被其他埃及贵妇争先效仿。
随着古埃及衰落,口红的地位越来越低。
在希腊文明早期,那时候涂口红的只有妓女。口红的成分里有绵羊的汗液、人的唾液和鳄鱼的粪便,这个恶劣的配方充满了人们对妓女的歧视与唾弃。
古罗马时代一种名为Fucus的口红是以紫红色含水银的植物染液和红酒沉淀物所制成。
历史上同样diss口红的还有教会,中世纪时期,教会极力反对口红,英格兰的教士们,甚至会把涂着口红的女生称为“魔鬼的化身”。
此时出现了一位口红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伊丽莎白一世。她的口红用胭脂虫、阿拉伯胶、蛋清、蜂蜡和无花果浆配制而成,呈现出独特的“英格兰大红唇”,缔造了当时的流行风潮。她还以石膏为基底发明了固体唇彩,成为现代口红的始祖。
大约在1660-1789年,欧洲的法国和英国男士间流行涂口红。
十八世纪美国的清教徒移民并不流行涂口红,爱美的女人会趁人不注意时以丝带摩擦嘴唇,以增加红润,这样的情形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流行苍白,口红和化妆品被视为禁忌,而转为以药品型式贩售。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又被视为是妓女的用品,使用口红是一种禁忌。
因此口红身为禁忌,直到20世纪初才彻底得到解放。人类社会对口红几千年的偏见,其实是女权受压制的投影,口红似乎成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隐喻:宗教、法律、社会道德的多重限制之下,原本的天性成了刺眼的“红字”。
1912年,纽约市妇女参政权论者的示威活动中,著名的女性主义者都抹上口红,把口红视为妇女解放的象征。
而在此之前的1911年左右,欧洲就有金属管的唇膏了,女士们用指甲轻轻滑动管身上的小杠杆,就可以让膏体弹出。棒式口红的出现,是化妆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法国娇兰(Guerlain)将管状口红引进美国。
甚至在二战时期,口红制造销售商把口红和战争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在国家危难面前,口红象征了富有活力并具有治愈力量的女性,涂上口红的美丽女性可以为战斗在前线的士兵带来巨大鼓舞。
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就推出名为“战争、女性与口红”的广告。另一个广告则写道:“没有口红让我们赢得战争,但口红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何而战。”
据说张爱玲在拿到生平第一次赚的稿费后,就立刻去买了一支Tangee口红!
可以大胆猜想,把口红设计成子弹头的样式,有激发女性进攻欲的成分。毕竟,有些口红是女孩讨好自己的糖果,有些口红则是上战场的夺魂枪。
更有所谓的“口红效应”经济理论,指的是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而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兼具廉价和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
口红在我国也是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早的口红文物,是来自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女神像,唇部涂满了红色朱砂,不过当时的红唇并不是为了装扮自己,而是一种宗教图腾。
古代中国把唇膏类的化妆品称为口脂或唇脂。口脂,有制成筒状,也有些是粉状,粉状口红的用法是将色素涂于纸的两面,用嘴唇抿住后,颜色自然会附于唇上。
当时脂的成分主要是从牛髓等动物脂肪中提炼,并结合如丁香、苏合香、霍香等香料所制。所以汉字中会使用“脂”来指代此类化妆品。
而口脂中则还要加入朱砂等成份。中国唐朝贵族妇女和教坊歌妓喜欢以檀色(赭红)注唇,后世沿用。
PS:有关红的色彩,古今有不同的名称。姨妈色在古代,她的名字叫胭脂,这种胭脂颜色是一种稍稍发黑的红色,涂上以后就是童话中的美颜后妈形象。豆沙色古代叫做檀,是一种介于咖啡色和暗红色之间,颜色可以偏粉,偏棕,偏红,无绝对界定。中毒唇古代的名字为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想你色古代的名字是洋红,介于红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