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蔡叔推送了一篇《逐条反驳“罗振宇的骗局”,罗胖到底有没有耍流氓?》之后,才知道近期网上惊现了一篇爆文《罗振宇的骗局!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原题叫《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作者拾遗。
两方各执一词,有理有据。我把两篇文章仔细看了两遍,后者的主要观点是知识付费就是一个陷阱,罗胖们忽悠大家在网上学习,就是看准了你有知识焦虑症,拼命给你塞嚼烂了的碎片化知识,但一年半载之后,你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然后作者还像模像样地给大家开了一个“药方”,即“知识焦虑症”到底应该怎么治?当然最后被蔡叔逐条驳回了。两篇文章各有精彩之处,但从逻辑上,我是更加认同蔡叔的。
“知识付费”作为一个新兴名词,大概是2016年开始兴起的,据说现在的用户已达5000万。我就是其中一员。被拾遗点名的罗振宇,是知识付费app“得到”的创始人。我曾想过在上面报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和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但最后鬼使神差报了蔡垒磊的“蚂蚁私塾”,觉得精力有限,就没在“得到”上买课了。(难道是蔡叔比他们都帅的缘故?)
在蚂蚁私塾前,我还买过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课程,现在备课、讲课、写文,几乎每天都在使用李忠秋教给我的方法。我以前是个逻辑盲,说话做事都拎不清顺序,抓不住重点,现在似乎稍有改善,我认为李忠秋老师给了我很好的影响。
后来报过一个声音课程,学了发音、朗读,但只坚持了二十多天,效果谈不上很好,方言的腔调很难改变,但能直接应用于平时的说话和朗诵教学,也值了。
我也掉过“知识付费”的坑,买秋叶老师的进阶ppt制作课,打开一看一脸懵逼,才反应过来应该买基础课的。阿何老师的公众号写作课,我也买了,但至今没看完,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反馈和互动的课不适合我。
受过益,也掉过坑,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谈“知识付费”这件事。嗯,虽然蔡叔已经谈的很彻底了,但作为他的得意弟子(自封的),我打算结合此周的共读书籍——《助推》,找个角度写一写。
“知识付费”的本质
付钱买知识,跟付钱买书、买衣服一样,本质上都是一种消费行为。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买书便难免冲动;对于爱漂亮的人来说,买衣服常常收不住手;而对于那些有强烈学习欲望的人来说,买知识,也会是冲动的理由。
一看是位大神就想跟着学,这是人之常情。但我想,只要掉过的坑,能反省和总结就好。这就好比,你穿衣打扮,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穿衣风格,这其中,花的冤枉钱还少吗?只要能逐渐找到自己真正需要且适合的,过程就当是修炼了。
所以,不要把“知识付费”看得太过神圣,也不要认为它一无是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有需求才有市场。举个例子,十年前我读大学那会,真觉得自己学校的老师多半垃圾,如果那时候,我有机会在网上听薛兆丰老师讲经济学课,哪怕让我啃一个月馒头都愿意。对,我本科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但除了比身边人更早网购之外,我对经济学一无所知。
如果把“知识付费”看成陷阱,那只能说,世界上的“陷阱”真是太多了。经验老道的商家整日绞尽脑汁地想把东西卖给你,让你防不胜防。“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消费行为,自然符合经济学规律,而不属于道德范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查德·H·泰勒所提出的“助推”,大概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商家助推
“助推”的概念提出者理查德认为“任何能够显著改变社会人行为的因素,都可以被称为‘助推’”。例如,通过改变食品的摆放方式,可以影响孩子们在购买食物时的选择。如果把健康食品摆在“显眼”、“易拿”的位置,孩子们选择这些食品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懂得运用“助推”手段,改变人们消费决策的人,我们把他称为“选择设计者”。罗振宇便是聪明的“选择设计者”。他通过互联网,更便捷地提供各类“知识”,从而“驯化”了消费者,让那些渴望获得知识的人,以更易得的方式,获得有价值的服务。可以说,他以及其他的网络课程提供者,促成了一种新的消费习惯,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当然,是否每个网课都有价值,且适合你去学,这还得自行判断。做宣传、写文案的高手会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你的感知,煽动你的情绪,撩拨你的需求,让你买单。但他唯一不能做的,就是强制你买,这种“自由选择”式的助推,说白了,其实是攻心策略,你上不上钩,还是自己说了算。
消费者自助推
《助推》一书属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它与传统经济学最大的不同,是把“心理学”引进了经济学领域,通过研究普通“社会人”(而非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探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隐性动机。
从心理动机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庞大的“知识付费”群体,这跟商人的“助推”有关,当然,也离不开消费者自身的“自助推”。
世界上的知识,可谓“无涯”,若是一心向学,慢慢修炼也是可以提高的。但我们一是受限于时间和精力,二是受限于认知水平和视野高度,以致进步速度缓慢。
社会竞争激烈,我们难免焦虑,怕被同伴落下,也怕被时代抛弃。所以,“知识付费”的出现,如一场及时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焦虑。
众所周知,“知识付费”群体,不管最终学习结果如何,从动机上来说,一般是追求变成更好的自己,他们希冀通过报网课来实现思维或者技能升级,即通过“自助推”的形式,来让自己取得进步。
以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我报网络班学习,一是因为,我身边没有能提供此类服务的人或实体商店。比如“结构思考力”或者ppt课程,身边没有专门做这类研究的大神,网络让我有机会向这个领域内最用心最牛逼的人学习。
二是因为,跟老师学,好过自我摸索。其实,为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我可以买一些书籍来看,慢慢归纳总结。我也的确试过,但无论是效果,还是效率,都比不上李忠秋老师直接给我讲课来得快,来得好。
三是,网络课程学起来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我既节省了奔波的时间和精力,又省了一大笔路费开销。而网络课程,因为受众面广,所以价格比实体同类课程低很多,可谓物美价廉,性价比超高。
当然,网络课程可能存在三个缺点:一是对课程不够了解,误入坑;二是本身自制力缺乏,报了课不能坚持学完。网络课的监督功能的确比不上实体班级。第三点,也是关键点,对自己不够了解,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哪个课程,并且盲目自信,一次给自己报很多课,结果却来不及消化其中任何一种。
这三点,其实都归因为自己,而不应该归因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知识付费”,不过是一种商家“助推”+消费者“自助推”而形成的不谋而合的经济行为,跟所谓的“陷阱”“骗局”,关系不大。如果你被骗,或者自认为掉进了罗胖们设计的“陷阱”,建议赶紧提高认知、判断能力,早日摆脱这种无谓的“受害者心理”。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