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的缺陷是什么”的一些看法

最近在翻译英文文档,遇到了两种语言互译时让人抓狂的问题。恰好逛知乎看到了知友们回答“汉语的缺陷是什么”时提到以下几个观点(以下为自己整理,并没有完全总结所有回答):

1、定语过长会分割谓语与宾语距离,造成理解困难。

2、定语位于谓语与宾语之间,违背语感逻辑。

3、汉语词性特征性不强,造成歧义。

4、汉语无形式逻辑,所以,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

于是对这些个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鉴于最近也在学习英语与汉语思维的本质区别,就上述观点说说自己对汉语的理解。

汉语讲究意境讲究画面感。在读诗词时,你会感觉作者在蹦词语无严格文法,但用有汉语思维的脑袋来理解,其中所谓的形式逻辑会像网一样把表达的意思编制成一个立体空间。只要你愿意,思想的野马就可以带你把网织到海角天涯。如果连“床前明月光”读起来都需要有清晰的形式逻辑才能理解李大叔当时的情感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脑子不是残了就是傻了。汉语中的逻辑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造成的逻辑混乱不清是由使用者造成的。

所有语言的口语中的定语当然不会很长,一口气不可能甩出很长的定语,况且你的脑瓜思维也跟不上,除非你的话不过脑子。书面语中长定语肯定会影响理解,这是所有语言都存在的问题,但是它克服了你的脑袋无法短时记忆很多信息的困难。

对于表达方面的精准性来说,你用两种不同思维的语言来对比完全没意义,表达得是否准确那是写文章的人的事,理解得是否准确那是读者的事。至于歧义语句,私以为没有语境的讨论都是耍流氓,灵活运用歧义语句显然是生活的一味调剂品,或者可以说歧义是语言的魅力之一,为何落得这般臭名昭著呢?关于翻译,无法准确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这的确是功底不到家,值得反省!

最后,我认为汉语的博大精深之处其一在于它能把传递的信息以立体思维形式显存在大脑里面,强调的是意境,是画面感!它更多的是侧重在定语描述的内容上,而非被修饰词。其次,汉字本身是象形文字,这点更能说明它传达的信息强调画面意境,汉语更加注重迂回渐进,起承转合。

引用一位博友的话:

“学好英语,能帮助人进一步学好汉语!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局限,如果只会一种语言,可能终其一生都意识不到这种局限。但是学了另一种语言,你就能重新发现自己语言的长短,拓展其表现力。”

所以,自己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惑,那是读的书太少了,走过的路太少了。

真正的缺陷是自己的缺陷。

文中所述不当之处,尤其未能给出详细的例子(私以为自动脑补),请同学们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汉语的缺陷是什么”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