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完生命教育课,分享课堂情况时,有个老师被学生恶劣的回应气的眼圈红红的。感慨“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的同时,不禁想起来自己第一次做主讲老师时,遭遇到的课堂滑铁卢,也是被熊孩子们气的不要不要的。
回头看时,才发现当时被气的崩溃的“滑铁卢”,居然变成了宝贵的经验。自我安慰一下,就像一头掉到井底的驴,别人往井里填土企图活埋它,但换个方式,抖机灵抖一下身上的土,把土踩在脚下,土越垫越高,驴最终靠着来埋葬自己的土,走出井底,来到了地面。
昨天课堂主题是感恩,回想起曾经一起上过课的配搭老师,充满感恩。志Mei,名Gan,陈hong,文Qi管Min,陈Lin,朱JUN,付Xiaohang,舒Qi,奚JIE,每一个配搭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特质,给了很多不同帮助和支持,特别感谢她们的包容和鼓励,尤其在上课上的很烂时,也看到我好的那面。
想起刚加入生命教育义工老师队伍机构时,遇到的那些坑。
坑一:我不如X老师会唱会跳,不如Y老师于丹式的滔滔不绝,不如Z老师那么high,会搞气氛,我怎么上生命教育课?
觉得自己不如这个老师,不如那个老师,就是拿自己小白阶段与高段位的老师比,高手老师已经教课8年,我们尚处于入门阶段,相当于拿自己的短板和高手的长版相比,这不是自己找抽是什么?那怎么办呢?
除了凉拌外,我们需要向高手学习,但同时也需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
高手老师之所以达到今天游刃有余的水平,处理得了课堂上的各种意外状况,都是上过很多课,积累了hin多经验,才有了今天游刃有余,治课堂如烹小鲜的水平。
起初每个人都做的不好,但是坚持下去,不断积累,不断记录总结改进,假以时日,我们有一天也会变成高手,会把上课当成享受,而不是煎熬。
我们每个人,都有和很多人相像的特质,有和少部分人相像的特质,最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特质,找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特质,深挖下去,扬长避短,紧扣主题,就是好的生命教育老师。
看似很简单的小学生生命教育课,记得第1次上课结束,全身是汗,课堂上还经常不知道如何回应学生的发言。
因为上好生命教育课,hold住小学生课堂上五花八门的令人懵圈问题和回应,也是一个技能。之所以还不熟练,是因为我们还暂时在学习区。
所有参加义工老师队伍的,应该说都是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区,来学习这个技能。心理学家Deweck的TED演讲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大脑说过一句话:“每一次学习新的技能,神经元都在建立新的链接,经过一段时间,神经元之间建立起了强链接后,我们也就熟练上手变得更聪明了。”
坑二:好为人师,常常想给别人不请自来的建议。我们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上嘴巴。而闭上嘴巴,不给别人不请自来的建议,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素养,都需要操练。很感动的是,和一个老师搭档了两年,除了前5次我做主讲老师,课后她给我指出哪里哪里应该改进外,再也没有给我任何建议。
她是知道我的短板的,但选择了看透不点透,直到两年后,我主动约她,因为某个问题搞不定。从她当时的回应,自己明白,她是一直在等待我自己发现问题,再去找她,或者说她在等着我自我成长。
现在自己也在学习闭上嘴巴,克制住想给别人建议的冲动。当然督导和大咖老师听完课后,给我们建议,是她们的职责。
想给别人建议时,我就会问自己:“我是教课教的最好的,是第一名么?是回头一望,根本看不到第二名,象马云爸爸说的,用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的那种远远超出第二名很多距离的第一名么?我了解建议接收者的个人特质么?我怎么知道TA教课没有尽心尽力呢?我给出的是适合TA的建设性想法么,适合TA么?上课上的好,只有一种方式么?”一般问完自己这几个问题,就没有了给建议的冲动,会选择闭上嘴巴。
因为来自别人再多的建议,没有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终究是别人的。而我们更需要自己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特质的方法论,即向别人学习,但做最好的自己。
突破舒适区(先生说我是吃饱撑的,嘻嘻),来教生命教育课,貌似是来教导孩子,其实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课堂上自己的表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比如每次课程里都有的游戏环节,以前就不大敢带领孩子们玩游戏,放开容易,学生玩的high也很容易,自己收不回来,课堂秩序就会一团糟,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懵圈状态,不知如何应对。
所以面对游戏,自己总是逃避,玩过的游戏屈指可数。越是不玩游戏,学生也越期待,有种“没有到达,就不能离开的”的感觉,课堂上秩序比较乱。当时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会这样?以为是自己气场不够,hold不住这么多学生,还想着若是给我一个20个学生的班级,保证能把课堂进行的有声有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不断记录总结,不断觉察自己过程中,发现hold不住学生,不是气场的问题,是自己温和有余,严厉不足,是不会给学生立规矩的问题。知道作为老师是有权威和权柄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落地执行,树立权威,象甄嬛传里的台词,“臣妾做不到呀!”
因为不知道问题根源在哪里,当然找不到方法。就像医生治病,先找到病灶和起因,才好对症下药。自己当时就是看到了现象,却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来自于不断觉察过程中,某天突然顿悟:原来自己课堂上的表现,是自己的家里表现的延伸,在家里是怎么对待小屁孩的,在课堂上也是如何对待熊孩子们们。且课堂上40多个学生,更加会把问题放大。
找到了原因,原来源于在家里是个对孩子无限“溺爱”,外人看起来貌似没有原则(其实是有原则)的人。其实在家里面对自家一个小屁孩,自己不是病猫,偶尔也会老虎发威。
然鹅,若放在一个40多人的班级里,并且是魔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课堂上,很多孩子一起乱糟糟时,就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知道擒贼先擒王,无奈“王”太多,根本擒不过来。(这点朱JUN老师做的相当棒。)
明白了自己hold不住孩子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底线,没有有效地定规矩。就从家里做起,从小屁孩开始练起,当然不能一下子从负A跳到正A,而是学着温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底线,某些事情不行就是不行。
比如说完手机游戏,给孩子规定每天玩15分钟,15分钟到时,我以前的做法主动是再给他延长5分钟。现在父母主动延长,孩子就会更加延长,规矩形同虚设。但当时too young, too naive,根本就不明白。并且还觉得,自己这招也是在尹建莉老师文章里学来的呢。
现在规定仍然是每天玩15分钟,时间到后,自己不再主动延长,而是提前5分钟就提醒孩子,还有5分钟。孩子一般也想延长一会,自己按捺住,让他主动提出来,给我表决心下不为例,经历千难万难,自己装着很同情,延长5分钟。同样5分钟,孩子自己争取过来的,格外珍惜。而且,一天就1个15分钟手机游戏时间,其他时间手机收起来,坚决不让玩。
但同时,增加了陪孩子玩的时间,带他去找同学玩,和他一起下象棋,围棋。反而孩子也没怎么闹着玩手机,才明白,原来孩子需要的是我的陪伴,没人陪他玩,没人陪他约同学玩,无聊,才想玩手机的,当然孩子们本性也喜欢电子游戏。但明白了一点,需要和孩子建立关系,有了关系就没有关系。
在生命教育课堂上,看到了自己亲子关系的问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收获,还能更大么?
和熊孩子们一样,建立起不远不近的关系,在课堂上自己不端不装,不紧绷地和学生交流,不是自己巴拉巴拉的掏心掏肺地讲(学生通常不买账),而是偶尔会故意埋个梗,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向他们学习。
因为孩子的眼光和成人不一样,我们觉得无聊的,有时候孩子们并不觉得无聊,还经常给我一个新的角度。比如昨天主题是感恩,在分享如何用行动表达感谢而不是仅仅口头上时,有孩子说,“母亲节时帮妈妈买花”,有孩子说
“不要现在总说对父母好,长大了就忘记了父母”,有点学生说,“偶尔帮妈妈照顾一下两岁的弟弟”,听完这些回答,觉得某些方面,自己都没做到,需要向孩子们学习呢。
我们看到瑞群老师上课,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很羡慕嫉妒恨,对不对?她好像是在享受上课,不是在苦哈哈地坚持,因为一上课,就大量分泌多巴胺,自己快乐呀。其实在达到享受上课前,也许她面对学生也崩溃过,懵圈过。。。
要想提升段位,达到上课是享受,就需要大量地上课,在上课中总结改进。有一天,你也会成为生命教育的大咖老师,前提是需要你大量的上课,并经常的崩溃。就像学习这件事一样,学习是自带享受的,但是前提是需要赶快吃,正确吃,大量的苦,然后才能穿越痛苦,进入上瘾期,享受期。
我们经常请教大咖老师上课的方法技巧固然没错,但是相比技巧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记录总结反思觉察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大咖老师在吃第5个馒头阶段,我们在吃第1个馒头阶段,馒头怎么吃如何吃才好吃,最终仍需自己一个一个的吃,吃的多了,自然知道怎么样好吃,有哪些更好玩的吃法。即成为大咖老师之前,那些掉进去的坑,被气的崩溃的懵圈的不知所措的各种坑,都需要自己慢慢研究出坑攻略,都需要自己大量地多上课,积累经验,等待神经元之间建立起强链接,最终,我们都会成为自己的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