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氏浅见:由君子远庖厨想到的

若想要避免自己理解的片面,当多看、多思,在尚未了解之前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若是不得不发表,那便要谦逊又谦逊。这是我所理解的。

浊氏浅见:由君子远庖厨想到的_第1张图片
思考

近日翻史记,看到了伊尹以至味说成汤。有史载伊尹本身是一名庖厨出身,很贤良,于帝位没有贪恋。然而在后来孟子所说中有一句“君子远庖厨”,看似有冲突,实则不然。也许是在漫长的过程之中,孟子话的本意被人片面的理解了。

纵观历史,这种传播过程走样的事情屡不见鲜。就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被后人演绎附会成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孟子的“君子远庖厨”也是这样的。

"君子远庖厨"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齐宣王问孟子,像他这样的人,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孟子回答可以。宣王就问,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孟子回答,有一天,大王您坐在殿上,看到有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要把牛牵往何处呢?牵牛的人回答是要杀掉祭祀,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发抖的样子,就像无罪之人却被判处了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祀了吗?您回答,怎么可以不祭祀呢,用羊代替吧。

更进一步,孟子这样安慰宣王说,天下的百姓都以为宣王以羊换牛是因为吝啬的缘故,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是大王有不忍人之心。之所以放掉牛,是因为亲眼目睹了牛的悲戚。

宣王听了很欣慰,说道,确实是这样的。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也不会吝惜一头牛。

孟子又说,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体现,因为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庖厨。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背后牵扯到了形式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有人说把牛换成羊,只是徒具形式,并没有任何意义。我认可这种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但不认为这样的“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

写到这,忽然想起了浊上学时的亲身经历。在初中,我是好孩子。偶然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借由帮老师办事,逃了几个小时的学。回学校之后也是“形式”上的狡辩,说自己确实是办事,不是逃学。然而实际上,我是在逃学。到了高中之后,逃课渐多,起初还狡辩两句,说是有事什么的,后来借口都懒得找了,明目张胆,堂而皇之的逃课。

做坏事是不对的,如果做了坏事连借口都不愿意找,就更可怕了。以牛换羊,也是类似的情况。

君子之所以远庖厨,是因为内心里的愧疚,不敢靠近。而非后来人们理解的庖厨之地,庖厨之人显得低贱。

后世之人不明白其中的曲折,用文字片面的理解去描述故事,渐渐地故事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若想要避免自己理解的片面,当多看、多思,在尚未了解之前不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若是不得不发表,那便要谦逊又谦逊。这是我所理解的,可惜自己却是无法做到。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6-12-04 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浊氏浅见:由君子远庖厨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