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情怀

从“央视毙掉六小龄童节目”到“六小龄童老师从未接受到央视春晚的邀请”,网上沸沸扬扬的“请愿运动”红红火火,营造出一副“全民呼吁六小龄童上春晚”的呼声,春晚不邀请六小龄童就是无视民意,民众就应该自发的抵制春晚。

这件“网热”我自始至终秉持着“看客”的态度,微博的热搜,空间疯转的百事可乐广告,上关于此事的讨论,我都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故作理性分析的头头是道,而我从头至尾都没表达过什么。

事实上,我是个很没主见的人。好像每个人说的都挺有道理,尊重传统文化而非韩国棒子,或者理性看待六小龄童老师塑造的“美猴王”不应过分神话等等。

众多观点和评论中,“情怀”这个词很有吸引力,好比同样是拍照,除了性能像素单反就是比手机相机有吸引力。“情怀”是个很文艺的词,那么什么是“情怀”?

度娘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情怀,是指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出自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离宫殿,情怀恋恋。”

既然这是一种心境,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当初《致青春》上映掀起青春疼痛的热潮?哪怕后来不乏有些青春片充斥着堕胎车祸等老套桥段却依旧有大批观众买账?除却影片中有喜欢的明星出演,更是因为有太多人能在影片中捕风捉影的捕捉到曾经的自己。

有人说,以前没见你关注过六小龄童?因为某些原因这件事被推到白热化,你也就跟着瞎起哄?知乎上,又有大神搬出“其实六小龄童老师塑造的孙悟空形象并不符合原著,原著中孙悟空是怎样怎样的”云云,你问我有没有看过原著,我回答:看过。可我依旧觉得,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孙悟空是我觉得最好的,我不想重复他的眼神演技以及在那样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演员们付出多大的代价,我认为它好只因为——它出现的时机对。

无论是《红楼梦》被翻拍,或是各种电视剧电影被翻拍,亦或是小说被改编,多数都被很多网友诟病。为什么?因为期待视野的改变,我们在内心给它定下了太高的期待,在如今设备齐全的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口味越发挑剔。你得承认,任何高科技特效呈现的效果都很难匹敌你天马行空的想象。

我是95年的,我看86年版《西游记》的时候家里尚且只有一台黑白电视,并且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台,也根本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电视不同于网络,不能一集接着一集一口气看下去,有些情节电视反反复复播了几遍,我也就跟着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乐此不彼,毫不厌烦。甚至于在微博上看到《西游记》其实只有25集时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至少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集才对。

那是个一颗弹珠都能心心念念很久的时代。是的,所以对我而言,《西游记》早已不单纯只是一部影视作品那么简单。我也希望六小龄童老师能够上春晚,并非有弘扬传统文化的高尚想法,也称不上多敬重老艺术家。甚至于在此之前我根本以为六小龄童和小六龄童是一个人。那我是跟风是从众心理吗?我不否认我或许会有一点儿,毕竟我很多事上是个极没有主见的人。可我是真的觉得,六小龄童(准确的说是他扮演的美猴王)手持金箍棒喊道“俺老孙来也”我会忍不住哭出来。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过这种感觉,你在某个时间点频繁听过的一首歌,时隔多年后再听起,你也许不会觉得多么动听,但一定觉得很亲切很熟悉忍不住多听几遍,记忆中的阀门打开往事的潮水险些要将你淹没。我啰嗦了这么多,对于大多数人是怀旧的,世间最美好的莫过于已失去和未得到,而86版的《西游记》就是我们童年的载体,是打开记忆阀门的一把钥匙。所以尽管我不了解六小龄童,可我希望他上春晚的心却是真的,因为我希望的是承载我整个童年回忆的美猴王能出现在春晚舞台上,而并非六小龄童老师本人。就像壹零年小虎队齐聚春晚引发80后泪奔一样,六小龄童承载着我们的童年,也许十几年后,00后大军也会为Tfboys上春晚再次上演声势浩大“请愿运动”。

也许会有人说,六小龄童老师虽然上不了央视春晚,但其他卫视有播出啊。可是时间不同啊,中国人对春晚有着多深的情结,大年三十是个多特别的日子,辞旧迎新,如果六小龄童能在央视春晚露面,我们想必会感慨万千:时光如白驹过隙,何其有幸,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儿还在。

我有个愿望,就是老了的时候,沧海桑田,哪怕我老的不成样子,掉了牙齿,满脸的皱纹,但可以和昔日的老友烹一壶好茶,手执棋子,看着儿孙何乐,缅怀着似水流年。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情怀,亦是我向往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所理解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