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的正确“打开方式”

课堂对话的正确“打开方式”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课堂里的对话是每节课里最为鲜活的生成性资源,是一节精彩好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佐藤学先生在《教育方法学》里写道:“有近八成的课堂集中在‘诱导—应答—反应’类型上,也就是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做出评价的会话单位在日常教学中占绝大部分,这种类型的‘教学循环’是教室中对话沟通的主要特征。”我突然意识到,我的课堂也大都是这样的——我创设具体情境,提出思考问题,接着基于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然后再抛出新问题,如此循环反复。

可是,这样的“打开方式”不对吗?

佐藤学例举了一节数学课的案例: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运算“4乘以3”得出“8”的错误答案作为出发点,询问“2乘以4等于几?”,然后是“3乘以4等于几?”,最后在学生推算出“12”时,教师再次回到原始问题“那么,3乘以4等于几?”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可以理解自己的错误而展开,但实际上,学生是因为熟悉老师的对话结构并根据结构作答罢了。因此,当教师说出“那么”之后,学生就断定前面的答案“12”是正确答案。可见,课堂对话的打开,如果仅仅以传递基础知识、信息等为中心,那么就很容易陷入这种结构性的问题中。我们需要的是“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启发”——启发学生们进行分析性思考与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省察与发现及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将其发展为创造性语脉”。

当开启课堂对话时,我们常常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师发言的比例与学生发言的比例大约为3: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教师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背景,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事实阐述”。其次,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永远处于“不放心”,以至于什么都要讲,即便大多数都理解了,也还是要再讲一次。再次,学生在长期的主导型课堂中学会了沉默,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行使极大的权力。

那么,怎样才是我们打开课堂对话的正确方式呢?

第一,从提出好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里,我们要减少常规管理型问题、记忆性问题,而应该增加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提问方式,把问题改写成一个开放性的设问方式,再增加一些“好奇的感觉”——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真正的思考。

第二,从闭上教师的嘴开始。教师有再好的教学观念,但如果没有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是无法内化提升学生的能力。当我们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更多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呈现推理性、创造评价性的回答,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在此基础,还要鼓励学生学习质疑,提出新问题,开启课堂的深度对话。

第三,从培育课堂文化开始。佐藤学在书中这样说道:“会话语言不仅仅是推动教育学的工具,是构筑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工具;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自我认同及个性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良好课堂对话的展开,必须在“安全、平等”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得以实现。在课堂上,我们要始终营造这样的文化氛围,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如“被嘲笑”、“被批评”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当然,我们还可以创设展示的环节,为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才能提供平台。

课堂对话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善日常的课堂对话,与学生们共同打造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不仅传递知识性的内容,更是打开思维力的天空,真正把每一节课都变成一段美好的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对话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