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通常会把Resilience 译为“复原能力”、“弹性”和“韧性”。
进入21世纪后,频发的飓风季以惊人的速度破坏人居环境。目前我国制定的救灾应急计划和救灾防备措施,主要着眼于工程恢复力,也就是用工程手段提高城市应对极端气候的方法。
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讨论的是复原能力的另一个维度:生态恢复力,为了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需要与其他学科专业人员合作,力图找到适合的办法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的难题。
作为一名生态研究者,我特别关注生态修复力和雨水管理。国家政策近些年一直呼吁的“海绵城市”直指这两大问题。在我接触的很多项工作中,水问题常常最棘手,包括水污染、洪涝治理、河流/湖泊修复和公共空间匮乏。
中国人治水的智慧令人赞叹,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不一而足,然而水系的生态修复力在景观设计中还是颇具前瞻性的话题。
这些想法在未来的城市将会以什么方式体现?
-01- 生态恢复力设计需要整体考虑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生态建设,统筹解决城市水问题,全面改善城市水环境。
拥有天然河流湖泊的城市,可以通过规划全面恢复以水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它们与公共休闲活动一并考虑,实现靓丽健康、充满活力的河岸景观。
科学与景观建筑艺术的融合,给创造面向未来的学习环境指出方向。有弹性的设计,不仅丰富校园生活经验,还能帮助高校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好准备。
校园弹性设计需要整体考虑。从这些年的趋势看,高等教育的机构规模越来越大,跨越复杂的地理和运作系统,有比从前更加分散的人际网络。这种环境需要局部的人为干预,以便回应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和能力。严谨而科学的解决方案,是能让人的步行体验活跃、积极,并在景观中创造令人难忘的社交目的地。
经过精心规划,弹性的设计应该超越雨水管理这一功能,引入巧妙的布局,让人能参与其中。我总结的这8个适应性景观策略,可以看作是一个工具包,有助于彰显校园的独特,构建一所大学的新身份。
-02- 雨水管理之美
像许多其他社区一样,大学校区每年都受强降雨和极端风暴影响。雨水管理已成为规划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用整体考虑景观的方式来解决雨水方案有许多好处:
1. 在水源点附近保留和处理水,可以将暴雨的影响摊散到更大范围的场地,同理,减轻单幢建筑的压力能提升校园全系统的健康水平。
2. 延迟水进入市政工程管网,有助于减少地面积水,降低对人的影响。
3. 激活自然渗透过程,可以减少传统雨水基础设施的负担。
4. 让学生、教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白,景观是不断演变的,深受人的行为影响,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解决生态弹性的任务中来,你可以从关注宿舍周围的社区花园开始。
-03- 适应性景观的8个策略
以下的八个措施是适应性景观的常见做法,如今这些策略正在成为优秀景观设计的新常态,也是令景观设计好感度倍增的理由:
1.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在过去的十年中快速普及,它不仅减少了热岛效应,而且花园般的氛围吸引了学生和教师。
我读博时所在的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屋顶甚至就是一个有机菜园,有志愿者照顾,顶楼西餐厅直接采摘屋顶花园里的蔬菜。这样的屋顶不仅仅是漂亮的约会地点,它还减少了总用水量,缓解大雨给建筑排水造成的负载。综合这些方面,它确实有平衡校园环境系统的作用。
在年轻人群的集中的校园里力推都市农业,让这种景观设计的教育渗透到师生日常活动中,成为一个鼓励师生共同学习和参与的平台。人们亲手参与培植的蔬菜,师生午休时间在屋顶散步、聊天,不仅是在欣赏景观,也在创造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2. 雨水花园
人们总是喜欢能感受到的东西,因此本土化、接地气的雨水花园常常很受欢迎。由韩裔景观设计师Mikyoung Kim执笔,最近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室学校的入口广场就造出这样一个小型雨水花园。
这种类型的雨水花园,允许地表径流进入花园水景系统,补充地下水,超出花园设计吸纳能力的部分则被导向雨水收集工程设施。
3. 原生和非侵入性植物
鉴于耐寒区植物种群的快速变化,本土种植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但我认为必须留意维持多样化的种植系统,整合野生和本地植被兼顾的种植策略。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本地植物比大多数外来植物能更好地保持水分,从而节水省钱,还因为它们更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只需最低限度的人工维护,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剂量。
景观设计师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尽量减少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它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过更重要的是原生植物有助于恢复自然栖息地,提高校园的整体生态弹性。
4. 生物滞留洼地
浅槽洼地里孕育着多样化的动植物生命,拦截暴雨冲刷的泥土,渗透和净化雨水。在执行可持续的校园设计时,设计师会在基地上留出生态蓄水池,覆以芦苇、菖蒲、水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等水生植物。
设计这样一个生物滞留洼地并不难:只要留意地形,保证场地上有吸水能力不错的土壤和碎石,沿着水流的方向铺设石子,空出供人行走的通道。
5. 雨水截留
雨水截留可能对现有建筑造成挑战,尤其是当结构老化时。在摩根研究学院项目中,景观设计师将现有基础做成一道矮墙,创建了集中式的雨水收集区。这样做不仅接受原来已经老化的混凝土结构,将它再度利用而避免拆建,大动干戈,同时还减少了校园径流量。
6. 透水地面
人行道、停车场和铺设渗水路面是最容易做到的适应景观的办法之一。水透过路面空隙渗进地下,暴雨来时通常能储存一小时的雨流量,缓解雨水工程系统压力。
7. 设计网站分级存储和直接降雨
战略性的水网分级系统提供了美学创新的机会,超出功能效益。像新加坡樟宜机场,就通过巧妙改变一个站点的拓扑结构,丰富人们在地面上的感官体验,同时还改善了雨水管理。
8. 共享时间的机会
满足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能帮助校区容纳猛烈的风暴,但同时作到在非雨季时节另有用途,提供美学和感官多样化的体验。
自从读研究生起,我就一直在关注弹性设计的动向,在全球生态系统持续衰退的事实面前,保持同情和敏锐。可喜的是,无论是设计实践,还是在与客户的对话合作中,我都能感受到相比十年前,人们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紧迫感有更多共识。这种共识反过来敦促我思考自己的责任和贡献,在我博士研究的中后段,陆续整合多学科学术成果形成一些好想法,并尝试新方法投入在设计实践。
我很高兴看到大批设计师同行们也在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校园景观,让景观设计成为一门承担着人类生存福祉的职业身份。
面向未来,要让每个人认识到景观是不断演变的。我们对未来的愿景,就藏在一个个作品和对它们的理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