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感觉

微博上看到,北师大东门的野草书店要关门了。

在此之前,我从没去过这家书店,也从没听说过它。对北师大的记忆,还是中考后跑到铁狮子坟一带去买漫画。

光合作用的关闭似乎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2010年底去厦门的时候,还在赞叹厦门的旗舰店是“如何有个书店的样子”。随后就是大望路的那家店,书越来越少,装饰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人去屋空海报落地,直到有一天你再也想不起它曾经是哪一间门脸房。

光合作用的关闭,是实体书店唱衰的开始。

看到野草的消息,动念下班去转一圈。

很小的路边小店,十几平米的样子,窄小的走道里,是闻讯而来的读书人。有不少是学院路的学生,一本一本,仿佛他们都知道那书架上的名字神交已久。每到这时我就愧疚,书读得太少,一个文人的名字都不知道。

书读得少,但不一定买得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可是自从不再去新华总店的仓库里寻宝,就再也没有那种可以在书架前闻着油墨和纸香,晒着阳光闲逛一下午的闲情了。

年前去新华总店的大院里转过一次,昔日的仓库改成了酒楼,卖CD磁带的平房改作了活动室。曾经有一次试图在里面偷几盘喜欢的磁带,却似乎早就被店员大妈们盯上而不得实现。

书店的衰落,几乎是必然的。

中国的书便宜,这一点不用走出国门,光是去外文书店或者图书大厦的外文区,看看原版书的定价就知道。在香港逛乐文书店,随便一本的标价都能有四五十,相形之下,国内的书确实是不算贵的。

再有网店的折扣,抹消了实体书店的成本,价格就更便宜了。对工作的人来说,买书实在是比买衣服鞋帽、看电影、出去玩甚至给车加油便宜太多的消费。每每一选一堆,再加上网店不断的满300减100之类的疯狂促销,买书自然日多,似乎也觉得读书多了起来。

实则不然,几年前买的书,没开封的没有十本也有八本了。现在光是未读书,都占满了桌上书架的三格,你说有多少呢?

每天的读书时间,只有睡前那一会儿,上下班骑车,就更没有时间了。反倒是出差时,在飞机上阅读效率甚高,一来一回两班飞机,往往就能把拖了数周的一本书处理掉。

说回书店,自从有了网店,确实逛实体书店就少多了。找本书不易,找本想看的书更不易。那种在书架上随性翻找偶得一宝的心情,几乎一年都不会有一次。买书的过程往往是:豆瓣/微博/博客里有人推荐,再去豆瓣上找到看看大概评分,然后加个“想读”,在下一次的购书计划中收入囊中,然后等待过个一年半载,都未必读完。

都说万圣书园很好,无奈太远,实在没时间去转。

一座城市,没了可以闲庭信步的书店,它该多粗俗。

在野草,听到年迈的店主对每一位买书人说“谢谢”,想来这也许就是小实体在这个传播时代的悲哀。大家都很忙,没有进入Social media的信息焦点,也许就永远不为人所知。而一条被KOL发出的“书店要关门”的微博,却能在一天内带来数倍于平日的客流,这又是何苦呢?

野草确实是那种可以在书架上发现好书的店面,就像以前的光合作用和三联,是可以随意翻找就有意气相投的文字的地方。想翻书的,不妨趁着最后几天,去转转。北师大东门,路西,和一家大明眼镜店挨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