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要不要做调研”

说在前面:以下说的“调研”主要指用户调研。用户调研的方法有很多种,下文所提到的并非只是“问卷”和“数据分析”,还包括访谈、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等。(推荐UCDChina上一个很早的话题:用户研究的一些方法)。ps,以下观点基本仅指“互联网”领域,请勿拿“我们挖煤的时候这么干就不行”来说它是胡扯。

乔帮主虽然走了,但他的故事在被更广泛的流传,他利用媒体的能力依然在影响着这个世界。 曾经和曾经,在媒体问及苹果产品的调研时他分别说过这样的话:

1、一般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因此我从不依靠市场调研。
2、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有做过任何调研吗?

于是,越来越多的懒人们终于有了”神”的庇护,堂而皇之的开始“不调研,只拍脑袋”;越来越多的“果粉”也开始了对“不做调研”的盲目崇拜。他们还在不断的嘲笑和鄙视那些去做“调研”的人,鼓吹“创新不需要调研”。

上周苹果对部分iPad用户发送了调研问卷,很多人在微博上嘲笑说:乔帮主走了他们不得不做调研了… 每当看到有同事转发这些言论信息,我都得很谨慎自己的跟他们谈一谈“看法”:

1、乔布斯说这话有两个语境。一个是在MAC刚刚发布的早早期,一个是在他玩弄媒体的时候。离开了这样的语境这话大多数时候并不能适用。

2、乔布斯说“从不依靠市场调研”而不是“从不做市场调研”。在反问完“发明电话之前有做过任何调研吗?”的两三年后,乔布斯离开苹果创建了NeXT,初期的简单定位是给高校研究室提供电脑。他的团队去做了很多的反复的调研,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和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读过《乔布斯传》的果粉们可以温习一下NeXT那一章,里面有写)

3、通常苹果公司在他产品的第二代开始就会对用户发放问卷进行相关调研(第一代产品的调研往往只能通过第三方去做,或者自己通过现有产品的调研去做,所以我们感觉不到;而且那个时候也并没有可靠的样本群)。据说他们每年对于市场数据的研究和外部市场的用户调研都非常重视也非常频繁,而且他们对于苹果的品牌调研也是相当的频繁和认真。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苹果找尼尔森做第三方调研的相关资料;有兴趣的果粉也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苹果N年来的相关调研问卷,很多。

4、说了这么多,但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对“调研”的依赖者和迷信者。虽然我非常相信“真实有效的”数据调研的作用,但“真实有效”这三个字往往意味着“高成本”和“耗时长”。

特别是对于互联网产品,虽然他比较容易找到数据,但也更容易因为数据的过多也被垃圾数据干扰和迷惑,分析过程出现偏差和出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拼凑数据”的情况非常正常,多数人都难以避免,包括那么经验丰富的家伙们。而且,对我们眼前的这样一个环境,往往你能轻松拿到的数据都是不会是真实的…

5、往往在产品的早早期,我更愿意相信在一定数据支持下的“领导人的嗅觉”。因为,多数互联网产品很难等得了严谨的漫长的调研过程,而且往往要想通过调研去得到“真实有效”的结果,比让“领导人拍对脑袋”的可能性更小。所以,我经常会说:“信你们这帮人随便捞来几个数据而推算的结论,还不如信我或者信咱们其中某人个人的嗅觉”。

总之,在产品的早早期,我的观点是:一帮人看假数据或者假装看数据来“拍脑袋”,还不如让一个平时更懂用户的人(在一定的数据支持下)去拍脑袋。其他人靠直觉选择“信他”就够了。

6、到了早期,一定的用户调研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这个时候可以比较明确的知道要什么信息,“垃圾数据”也就少了,推断结论也就相对靠谱一下了。不过,这时我更相信“测试”的结果,还是那个观点:“怎么做都是错的,只有是面对用户的时候才可能不会错。而且还得是一定量的真实用户”。早期的互联网产品,拳头轻轻过去,听到叫疼了再猛踹一脚比较好。因为“需求预测”错误的可能性是99%,所以控制早期的试错成本是必须的。

总之,在产品的早期,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最低成本,尽可能的真空环境(雷军的说法),最快的速度去做用户需求测试,需求有就发力,没有就得掉头重找。

7、到了产品的发展期和优化期,用户群已经培养出来,需求方向已经明确。该做的就是:让用户推着产品走。这个时候,没有比“用户调研”更管用的方法了。(所以,往往我们会习惯性的在早期圈好“种子用户群”,让他们给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帮助和意见)

其实,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是错误的。其实,也没有一个方法是万能的。我更相信:不否定一切也不肯定一切,灵活应用,适时而变。更更相信:搞清楚了谁是我的用户,是一切调研、创新、设计、拍脑袋的前提。

发现喜欢,改变生活…

生活是什么?似乎我们早已忘却。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只剩下疲惫的周末,经常不停的问自己:难道生活就是一个周末隔着五天又是一个周末?

我们越来越不知道生活是什么。旅行是最奢侈的东西,因为除了花钱它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但旅行却被我们如此的热衷着,因为旅行告诉我们“我仍在生活着”。

旅行回来之后呢?我们仍旧没能找回生活,甚至越丢越多。

我们都错了!其实生活就是过我们喜欢的日子。喜欢的日子,有一些喜欢的东西围绕着。喜欢的闹钟,喜欢的牙膏,喜欢的毛巾,喜欢的自行车,喜欢的包包,喜欢的鞋子,喜欢的铅笔,喜欢的手机,喜欢的一切一切… … 做喜欢的工作,挣喜欢的钱,买来喜欢的东西,这些喜欢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的生活。

但,现实中我们却总没有在用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糟糕,越来越没有生活。

因为我们总是拿不准:喜欢重要,还是便宜重要?抑或是省下那么点购物选择的时间,难道比生活更重要?每当看到铺天盖地的促销信息、打折广告,我们总会因为“省掉”几十块钱而买下些并不喜欢,甚至并不需要的东西,最终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葬送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我们需要一件物品,总是不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好好了解它,草草买下,使用之后却又发现它浪费了我们更多的时间。

好吧,让我们扔掉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发现我们喜欢的,了解她,然后拥有她。就这样,开始改变生活!

——-
上面这些话就是我们创建Guang.com的原因,希望你也会认同。虽然我们还有很多问题,但请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http://guang.com

-
白鸦 于杭州

又聊消费分享社区

半年多以前曾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关于“美丽说和蘑菇街这些消费分享社区”的问题,瞎扯了些观点。现在回头看看,错误的判断还是蛮多的,这半年多来的变化也还是蛮大的。

1、非常羡慕徐易容和陈琪,创业路上有个好的竞争对手是件幸事。两个网站一直在很像的同时各有不同,相互学习的同时各自创新,作为近距离观众的我都感到这个过程无比的好玩,相信参与者一定更是乐在其中。这样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相关领域产品一起进步的过程,大概这也是为什么类似消费分享网站已经看不到太多国外复制的影子了(除了pinterest式的画报流版式。记得6月份的时候陈琪曾跟我说过他这是从pinterest得到的灵感)。

2、他们本质上更是媒体而不是社区。之前我从社区的角度看他们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用户之间天生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因为“品味”相互关注而已,他们的本质还是“发现”时尚和喜欢。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是在逐步颠覆类似瑞丽这些传统1.0时尚媒体,抢的是这些人的市场。事实上,已经有大量用户的用例是:想要添双鞋子,去蘑菇街看看,去蘑菇街看看有什么新鲜货…

3、事实上他们的二三级类目页做的都很不错,美丽说的杂志社、蘑菇街的专辑也很不错。他们有不少流量来自于搜索引擎,也说明了上面这一点。由于和百度更熟悉,美丽说在搜索引擎引流上比蘑菇街做的要好不少。未来他们应该会截走购物搜索的流量,因为用户可以直接进入他们的网站“找”自己需要的东西了,特别是在非主动消费的时候,不过这本来就是搜索引擎不擅长的场景,所以也无所谓谁抢了谁的市场。

4、商家对他们的“捣乱”比原想的弱,因为他们一方面在阻止“乱发”的商家,一方面在帮助好商家“伪装”成用户,同时还在做“团购”的营销合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平衡艺术。

5、未来两家真正的竞争很可能是在无线领域,特别是iOS和安卓上,特别是关于“实拍”和“搭配”上,可能并非我们经常设想的“手机逛街”。当然,PAD逛街的体验应该还是可以很不错的。之前我对于“二手转让”可能很适合他们的判断应该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现在的氛围和用户根本不适合也没心思在他们上面干这事。

6、我原来以为“半年之内,我们会看到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公司都愿意出钱、出力、出人去想办法让用户贡献高质量的分享和评论”,这件事似乎并没有设想的那么好。但,继续坚信未来这一定是电子商务运营的重要手段,只是我们都得熬过这个浮躁的烧钱砸广告阶段。

7、除了搜索引擎,微博对他们的帮助也趋势功不可没,这两个地方应该是他们的主要流量来源。(貌似蘑菇街另外还有个不错的流量来源,但这事我不能说出来)。除了培养了用户的互动习惯,还帮助他们非常好的做了社区运营和互动。“走出去帮人拉进来”的运营他们做的都很不错。由于是媒体性质,用户贡献内容的质量也比预计的好很多很多。

8、之前说他们在年底会迎接春天的到来,现在看也差不多。但,情况似乎没有设想的那么火爆,大概原因应该是年底网购高峰大家拼“优惠”太厉害,也应该更行业冬天提前到来有一定的关系。两家网站现在都已经或者即将有充裕的资金了,眼前的行业资本不景气可能会帮助他们在明年把其他竞争对手完全甩在脑后,蘑菇街现在60多人,美丽说应该在120人左右,应该说都算是轻公司。不过两家的花钱效率差别还是很大的,信息组织也有距离,但到底谁更好我不能说啊。

9、由于pinterest模式在国内被大规模复制,由于快信息读图时代的带来,由于淘宝在购物分享这个领域已经丧失最好的时机。只要你把这个模式看做是媒体,而不是社区,他们接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由于他们两个在前面这种奔跑态势,第三家要赶上也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恭喜这两个都是我好友的一对竞争对手 :)

0、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堆糖,虽然堆糖似乎有更大的梦想。可,似乎pinterest们出现之后,堆糖应该并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需要更聚焦更准确的突破口。无论如何先冲出一条路可能会好些,慢慢养一个有味道的地方也许不太现实。

谁知道呢,至少我更喜欢堆糖的味道,他像pinterest又不像pinterest,像社会化商务又不像社会化商务,用自己的态度孕育着一种有爱的味道。不是那种人民币的味道。

前几天问高春辉为什么要现在出来创业,他的想法和我一摸一样:根本没完全想好要做什么,只是知道在这样一个行业冬天时出来创业会少了很多杂音,也许春天到来的时候引导潮流的就是我们了。只要带着梦想,方向别太错,就一定有还前景。所以,就直接扎进来了。

-
-
广告:求Java工程师一起创业,工作地点杭州。whitecrow.zhu@gmail

创业,求人才!

我这人确实闲不住。出来走了一圈见了很多人,还是坚定要自己干。

要创业的原因很简单,如我离职日志所说:“趁活着该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不为太多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想尽我所能为大家做些什么”。可惜没遇到带领我去实现这个理想的人,只好自己去干,带领和我有同样理想的人,把过程和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做点事情“帮助人们更合适的进行消费”。

但是,没好的技术搭配我只能是空空的瞎掰!(这就是产品人的痛苦,到了执行往往就开始为难…) 特别是,创业靠一两个人决定不能搞定!

求人才:(工作地点在杭州)

1、做早餐的阿姨。为了自己的胃,为了大伙的身体。
2、JAVA开发,和N个JAVA开发;
3、前端工程师
4、MYSQL的DBA
5、商品类目运营/编辑

俺没钱出高薪,但也不会使大伙降低生活水准。最近市场和资本状态都不是很好,但我坚信这是创业最好的时候,因为市场和人都开始理性,因为冻死了鱼目混珠的唯利是图的短利者,因为冬天里成长起来的生命力会更强。因为开创一个事业是长期的持久的!

(另,备了1%的股份作为N年后来结算的人才推荐费。 求推荐!)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感恩支付宝

几天前,我一边写离职信一边在处理深圳贝塔的事情,被旁边的朋友误认为是要去深圳腾讯。交友不慎加上微博的力量太可怕,消息越传越真,各种背叛理论也被同事们说来说出,现在自己在这里澄清下:我今天(10月24日)刚从支付宝离职,接下来会先梳理一下杭州、北京、广州和正在筹建的深圳贝塔,并非是去腾讯。

最近三个月我的工作状态一直不是很好,因为我这个任性的家伙一直成长的很慢,无法跟上公司的快速发展,感觉自己在慢慢的掉队。于是萌生了离开的打算。

至今为止我依然很爱这家公司,很信仰马云带着我们所努力推动的新商业文明,我相信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大势所趋。可惜,我这个人过份的草根、自由、散漫,追求过程而不在意结果,似乎我那些与身具来且不愿改变的价值观,与这个团队所需要的东西越来越不吻合。

在支付宝三年的时间,从最早躲避北京奥运跑来杭州给公司做顾问,后来正式入职带领支付宝网站的改版,到现在的再次改版方案,三年来参与了十几个产品和项目(网站、收银台、代付、钱包、独立担保交易、捐助、微客、团队收款、心愿树、EGG.. ),来来回去换了五六个岗位带了三四个团队,不停的忙碌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的同事跟我关系很好也有的同事至今还对我耿耿入怀,但我们都在用心的做着每一件事情。

这期间有欣喜若狂也有伤心难过,有挫折无奈也有相濡以沫,有摔门而出也有到处游说,有拥抱变化也有拒不接受命令,有连续加班熬夜也有醉酒后第二天翘班… 末了最大的收获还是成长,和对这家公司这个团队这份事业的感动、感谢、感恩!职业生涯里能遇到这样一只充满温暖充满热情的团队,是我的荣幸和骄傲!

10.1的时候我回了趟老家,顺道出了场不大不小的车祸。车祸当晚我躺在床,为自己的幸存而后怕,脑袋里反复放映着父母斑白的发髻、祖母弯驼的背、村里孩子们脏破的衣物、人们用血汗钱换来的劣质烟酒、手机、电视、冰箱和摩托车,很多很多… 直到听见了村里的鸡叫声才迷迷糊糊睡下。

第二天醒来后,我去城里给不愿到杭州的父亲买了套不贵的房子,然后对自己说:人到三十,趁活着该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不为太多,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想尽我所能为大家做些什么。我得找回那个拼命状态的我。

回来杭州后,一直在反复纠结,因为这三年对我来说似乎比前面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有太多的不舍得… 直到一周多前,我才下定决心先把自己甩出来空下来,然后再看我该去做什么,该怎么用我信仰的互联网去为我身边的一切做些事情。

最后,看我微博的朋友们:支付宝是家温暖的有理想的企业,支付宝人正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业,这群人这件事值得你们奔赴!如果你们想去那里工作,我依然可以帮你们做引荐;老同事们:很遗憾不能和你们一起继续共事,如有闲暇欢迎随时来贝塔找我玩,我请咖啡。

.
—————— 附,我的离职信 ———–
.

主题: 感恩大伙三年来的照顾

hi

今天是我正式进入支付宝三年的日子,也是我成为真正阿里人的日子,三天后是我三十岁的生日。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我还是决定不再续签那份劳动合同,告别培养我、教导我、忍耐我的阿里巴巴大家庭。

常跟人说“如果在别的企业我肯定早就挂掉了”。这三年我很幸运,遇到了N个能够忍耐我冲动脾气和顶撞,同时给我信任和空间的老板、搭档。郭靖像一个老大哥一样信任我、照顾我、忍耐我,N年后我一定还记得做他下属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每个月都有的面对面单独交流,以及他对行业对公司的敏锐分析思路,一定还记得为了彻底改善支付体验我们之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那个年会,以及那场事件带来的目前依然阴魂不散的误解和骂声,我为有这样一个老大哥而感恩阿里;感恩一直让我自由的驰骋总在背后默默作为坚强后盾的James;感恩Lucy像个姐姐一样包容我,教我如何借事修人、修性,教我如何倾听客户,如何修炼成一个通透的本真的人,如何感恩并畏惧我们的客户;感恩韩敏忍受我的脾气,忍受我的傲慢,忍受我在讨论业务时经常对大家的打击和出言不逊,以及她那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敬业精神和激情。还要感恩老苗和鲁肃像师傅一样教我支付的各种业务模型和架构。

阿里三年,我学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字:感恩!

直至今日我还像刚进入阿里时那样信仰马总所提的新商业文明!阿里巴巴是家伟大的公司,淘宝是家伟大的公司,未来的支付宝必将成为一家更加伟大的公司,我们这群年轻人在为着非常伟大的理想奋斗着!推动社会的诚信发展,改善中国的经济和就业环境。

我相信五年后的支付宝一定可以轻松做到超过xxxx亿的市值。虽然金钱不代表什么,但它可以侧面衡量我们带给这个社会的价值,也可以给支付宝人带来更舒服的生活状态。如果我们在基本支付业务之外的x业务、x业务、互联网创新业务都能做起来,相信市值超过xxxx亿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我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是一个阿里人一个支付宝人而感到骄傲,能够在这个参与这个伟大的事业是我的荣幸。

前不久回了趟老家,顺道出了场不大不小的车祸,唤醒了我这段时间有点混沌的状态。车祸当晚我躺在床上,一边为我活着而后怕一边看着养我成人的土房子,脑袋里反复出现父母斑白的发髻、祖母弯驼的背、村里孩子们脏破的衣物、人们用血汗钱换来的劣质烟酒、手机、电视、冰箱和摩托车,那天我想了很多很多… 直到听见了村里的鸡叫声才迷迷糊糊睡下。

第二天醒来后,我去城里给不愿意到杭州的父亲买了套不贵的房子,然后对自己说:人到三十,趁活着该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不为太多,仅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我想尽我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得找回那个拼命状态的我。

在支付宝三年,从顾问阶段的新版支付宝策划,到入职第一年完成了整体网站的改版,顺带做了“代付”这个产品,搞了“杀虫剂”那个事情;第二年参与改版“支付宝收银台”,顺带做了正在复苏的“支付宝钱包”和我们的体验评估体系、用户声音系统,并参与到公司的产品文化建设中;再到今年社区支付的担保交易、支付宝公益、支付宝微客、团队收款、心愿树、开放计划等一系列新产品的建设,又到现在刚刚进入研发阶段的“我的支付宝”主干道项目… 我在不停的忙碌着、奔波着,其中有挫折有无奈,有伤心有难过,有连续的熬夜加班也有醉酒后第二天的翘班,末了更大的收获还是感动、感谢、感恩!印象最深的还是老板们对我的欣赏和信任,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跟随。

可,不知道是公司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还是公司发展太快而我的进步太慢。也可能是公司在越来越金融化、规模化、标准化,虽然公司又开始强调用户体验。我的根基是用户体验,但实质上我是个互联网人,离开了互联网就没法活的那种人,我这个人过份的草根、自由、散漫,追求过程而不在意结果,似乎我那些与身具来且不愿改变的那些价值观,与公司所需要的东西越来越不吻合。虽然现在的我比以前更加忙碌,还可以像沙包一样去任何紧急项目堵枪眼,但我自己却对这项伟大事业的参与感越来越弱,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件事似乎跟我没什么关系。越来越感觉做任何事情都充满着束缚,没有当初那种舒服的节奏和顺畅。

即将三十岁的我很迷惑。我越来越想做些让我感觉属于自己的事情,越来越想找回那个更加激情更加为理想可以不顾一切的我。内心里似乎总有个声音告诉我,我就是我,我应该做个让自己价值更大的让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身边的一切,为我以身相许的我唯一的信仰 ——“互联网”!

今天,我不得不像逃兵一样,逃离阿里人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自私的为了做个自己。

支付宝是家温暖的有理想的企业,支付宝人正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业。离开后,我会告诉朋友们,我是因为自己太追求个性而离开的。如果有机会,我还会继续推荐那些我认识的人才加入支付宝,加入这个伟大的事业,告诉他们支付宝这群人这件事值得他们奔赴!

至于离开后去做什么,我还没有具体的打算也没想好,目前计划先把有点凌乱的“贝塔.朋友”搞好并休息一两个月,然后再重新出发。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定不会离开互联网,会继续专注追求更好的用户体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

再次感谢各位三年来对我的信任和照顾。必将永记于心!

白鸦
2011.10.19 于 贝塔.朋友

关于“暂停2011年的‘UCD年会’”

UCDChina(网站因为什么备案问题暂时被墙)走过了5个年头,UCD年会也应该开始组织第三届。

依然清晰的记得,去年的10月30晚,UCD年会结束后,团队成员们聚在杭州的大排档,我们定下目标:2011年的UCD年会,主题围绕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运营、数据,至少邀请100名一线总监以上的同行参与,参会者规模要做到1000人以上,地点定在北京,还是10月的最后一周… 我们很有信心,因为我们似乎也确实有那样的实力。

@UCDChina的团队成员是思维模式出奇相近的一群人,也都走在职业生涯的上升和变化期。一年多来,大伙都很忙碌,我们各自分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越走越远。只有几名勤奋的后起之秀在认真的维护着我们的网站,组织着我们的线下书友会。虽然一直没赚过钱,但也没开销。活着,挺好。

又到了开始动手组织年会的时候,抬起头一看,天啦!我们这些人,虽然都还在做着和体验和设计有关的事情,但已经全都不只是单纯的设计师了。我,除了产品体验部,春节后又带了公司的社区电子商务业务,玩商业、抗业绩指标;Angela,早就是一个很牛的产品经理;Junchen,途牛的整体网站业务都在管;Tony,创业做“下厨房”,坚信做好“设计”可以驱动一个企业;千鸟,去了小米科技;周陟,去了e人e本,负责整体的产品体验;胡晓,在做交互设计协会;坏人,做了浪漫一身的电商CEO;Kent.zhu从一开始就是个优秀的产品经理;Ami、稻草… 我们所有的人都深深烙着“UCD”的思想,但都不再只是设计师。而,我们的身后的”UCD大社区”这个网站上,有着大量的产品设计同行们,他们不少人刚刚踏进这个领域。

一年来,我们内部在线下碰过很多次。每次小聚会大家对专业、对互联网的共识都越来越多,大家的实战经验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踏实,但对于“设计”这个定义却都越来越大,越来越扩散。似乎,我们帮助了不少设计师,也让不少设计师跟上了不可复制的道路,是好是坏,我们有些拿不准。(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今年的交互设计年会上跟大家探讨“除了设计还要做什么?”。我总认为设计师不能只管埋头做设计。)

用户体验这个领域在变化,互联网更在不断的巨变。似乎除了“以用户为中心”这个原则没变(且更加重要),其他的一切都在变化,老的模式、老的方法似乎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互联网的产品设计、产品运营,老的分工似乎也越来越不灵活。

什么样的设计方法、什么样的设计过程和分工、什么样的视角和架构原则、哪些通用经验是适合大多数互联网产品的?我们的思想始在一边进化一边打乱、重组。

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斗争,我们发现,追求大规模的同行聚会盛况,追求更大的影响力,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而且我们的行业会议已经足够多了)。以我们这群人在不同业务领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排除噪音和干扰,沉淀并总结出一些靠谱的“共识”,形成一定的灵活的适合互联网领域的关于产品、运营的“体系”,也许才是我们该去做的事情。

想来想去,我们还是决定:2011年,暂停”UCD年会”。但,我们这群人还是会在10月的最后一周拿出3天的时间,聚在一起,找个安静的地方,抛开一切,开个小范围的内部会议。分享、讨论,形成共识,并争取总结出一些“体系化”的东西。

最后,不得不对所有一直以来关注和帮助UCDChina的朋友们说声抱歉!由于我们的精力有限,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由于我们的经验尚浅,由于我们没完全跟上变化,不得已,我们要放大家一年的鸽子,歇歇脚。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回来,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分享。

UCD大社区、UCD书友会,应该还会继续。但,变化应该会出现,变成什么样我们还不知道。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根本,会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无论走多远,无论在干什么……


PS,由于我们一直都是入不敷出,此次封闭会议需要大伙自助出资。如果相关企业有兴趣赞助,可以联系我们,我们总共可以安排3个旁听者。

-
-
白鸦,2011年8月。于杭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互联网,产品,生活,创业,搜索引擎,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