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观名家课例有感

寒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朋友圈里通过转发获得了几位名家课例的视频。于是便迫不及待想一睹大家的风采,心想着,虽不能现场聆听专家的课,但是能隔着屏幕看看,也是好的。

视频保存在百度网盘里,虽然有提取码,但因为自己手机容量小,家里的电脑也坏了,所以不能立马下载观看,便一直期待着又耽搁着……

开学以后,我便第一时间把视频下载到自己教室的电脑上。里面资料很全,有窦桂梅,王祖庆等十几位名师的视频资料。每天一下课,便想着打开视频观看。

原本打算一天看一节,可是在教室里,别的老师讲着课,声音本来就大,再加上有些视频音量不给力,太小,我带着耳机也听不清,心里特别着急。所以视频没看完,便又点到了其他视频,声音大了些,才得以继续观看。

我先看了窦桂梅老师的《珍珠鸟》,又看了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虽然是同一篇文章,但两位名家的着眼点却是不同的。在文章的解读,课堂的侧重上都各有千秋。想来也是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那么自然各人也有各人心中的珍珠鸟。

但是两位老师课堂上儒雅的风度让人如沐春风,知识点化不露痕迹,课堂把控驾轻就熟,让人感觉不到它的“用力”,仿佛只是很平常的一节课,但效果却非同一般。

这让我想起自己,自己平时要准备一节公开课,总是特别用力,反复修改教案,反复修改课件,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帧画面都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希望可以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可这些仿佛都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自己总是卖力地不遗余力地诱导学生,希望得到自己心中希望的答案。虽然反响还不错,却总是觉得有些环节力道太大了,某些环节用力太猛了,就像炒菜时火候大了一样,有点外熟内生的感觉。

我觉得在某个环节上的用力过猛,过分渲染,不自觉地会引起其他环节的用力过轻,这样就会感觉不流畅,用力大的地方感觉迟滞,用力轻的地方浅尝辄止,这样与行云流水的大家风范相去甚远。所以,课堂还是要掌握好火候,拿捏准轻重。

说到底,课堂的精彩绽放,更像树上的一朵花。而作为语文老师,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力(越来越认同王君老师的“活法就是教法”),把自己的根扎的深之又深,树上的花才能开得更美吧。

2019004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观名家课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