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

王家训的画中有一种温暖和从容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的来源就是他拥有来自传统、来自生活的深深情结。这些情结促使他到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寻求语言,说出他的“画”。

文人情结。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单从画中来看,王家训的作品里随处可见书、笔、画、棋等具有古典文化意象的元素。连孩子也是书痴。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1张图片

《读书趣》中小孩子双手托着透着灵气的小脸,目光中流露着欢喜,俯卧地上,赤足快乐地摆荡——看书是件多么开心的事,连小猫也在一旁伴读。即便独处的袒胸露肚的粗莽汉子,也沉迷在阅读的意境中。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2张图片

如《出门一笑青天高 犹如半仙醉意足》,一醉汉倚靠山石,背后一坛兰草,一匣书,两枚青果,一本打开的册子胡乱丢在腿边,绕腿半卧,两手解开白衫,轻扇衣襟,拂去醉后的热意,眼遥瞥书册,不觉睡眼朦胧;背后云雾袅袅、山幽林森,好一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3张图片

再看《我本书中仙》,一老者席地而坐,几块石砖支起一个铁锅,破蒲扇弃在一旁,肚子可能还是饥饿的,他却兴趣盎然地捧着书,都快贴到脸上了,眉目间漾溢着由心而发的欢欣。旁边的书封印着“故事新编”“工农兵出版社”。——来自那个时代精神的力量。

除了画内元素的交代,画外功夫更能传达文人画的思想情趣。王家训的作品也是如此。

陈寅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因此,文人画重意,通过常规细节的有意牺牲,换来某种情绪的舒放,凸显他们的个性。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这种写意的特点在清代表现得格外明显,如八大山人、石涛以及后世的“扬州八怪”等。王家训的画中书法便依稀可见板桥、金农的影子。他画作中的写意,且不谈人物形象的塑造,单是看他对山石草木的布局皴抹处理,就别具匠心。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4张图片

《新晴风日更清酣》:人物本是不起眼地蹲坐在一角,画幅十分之九由山石草木充盈。画家的处理是:巨大的山石轮廓线条呈半个直角,斜倒向右方。树的叶子用淡墨晕染,笔势向右。右实左虚,“有”的形体暗示“无”的力量催动。画家用有形的线条和笔势传达了无形的力源。观者的视线自然而然被引导到右边画幅空白一角,那里是暖风吹来的地方。那里的人物,因此成为了默默享乐的主角。真乃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王家训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哲学。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5张图片

另外一幅《陶陶之性》山木的倾倒之势与拉胡琴的老者的身形姿势相合,仿佛天地也随乐曲而动。

《尽将此景属闲身》中枝叶浓密,大风掠过,树影翻飞,依稀辨识其中三张相视而笑的脸。这大风反倒成了他们意兴盎然的“帮凶”。这几幅作品以偏锋涂抹,大墨块写意,唯此方能酣畅淋漓。

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_第6张图片

王家训用一颗快乐的心,在传统文人画和生活中提取了最温暖的那一部分,表达自己。在大雅中追寻大俗的精神,在大俗中提炼大雅的真谛。看王家训的画,你会爱上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俗大雅 看王家训的画,爱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