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序
众所周知摄影师身上有一大谜团——他们的硬盘里积压了多少未见天日的素材。
虽然在大学末期我已然明白只做少量精品的要义,但毕竟工作繁忙、琐事缠身,好几年的采风发过随行朋友圈后正经输出的严肃作品不多(就像我买书一样,买入速度永远大于阅读速度)。我感觉很对不起硬盘里静静躺着等着翻牌子的素材原片,也对不起曾在外艰难跋涉的自己和友人。图虫相册链接
当我开始清理一些库存,突然发现这些老照片身上带着很多难忘的创作经历,他们不应该被埋没,也不应该随着作品的完成就消散。我想把一些拍摄故事分享出来,所以就有了这个新系列文章。希望背后的故事能拓展静态作品的深度,让观者体验创作的乐趣与艰辛。
它写着写着可能会有点像游记,或者拍摄攻略?在新系列定型之前谁都说不准它会发展成怎样。那就让我们赶快进入第一个故事吧。
黑岩角的绝唱
让我们先把时间倒回2017年元旦前后。我决定第一次去拍海景。而接下来的照片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成为这个著名海景拍摄地的绝唱。
中国自古以来以山景为主,观赏性高的天然海岸不多(至少残存的不多),根据网上大师们的常见拍摄地,我曾一度说国内海景“南深圳,北大连”(暂不论涠洲岛等外海)。深圳就是指的西冲黑岩角。对这个几乎国内拍海摄影师人人必到之处,我早就是心向往之。
于是在元旦假期约上广州的朋友过去。我从北京赶去就为一睹这个一般游客触及不到却在摄影圈知名的拍摄点,所以根本不在深圳市内停留;也是知道此处有一定攀爬难度还要走夜路,遂决定3天时间好好踩点,安安稳稳拍。可我们还是低估了情况的复杂性。
第一天,傍晚到达目的地山脚下,天还亮着先空手上山看看再说。从北坡爬上山顶,已看到南边岩壁下黑岩角特色的礁石,但是南侧悬崖峭壁还长满植被,四处观望也没找到合适下海面的路径。直到遇到一个刚从黑岩角海面上来的游客,指出路在正重建的“哨所”似的小楼下面,并告知1月1号开始就不让游客下去了。这让我们确信位置正确,但是我们明天还有机会下去吗?这么不凑巧,此行不会泡汤了吧?
第二天,再次上山,和游客们看完新年第一场日出(阴天并看不到太阳),并观赏了无人机在大风中坠海的精彩事故后(*≧▽≦),沿着峭壁走到旁边山头拍照,顺便看看有没有别的路径存在希望,果然没戏。还不如搞个快艇或者从海滩游过去...(T▽T)
我们必须趁白天先踩点路线,直接夜里下去拍日出太危险(黑岩角方向只适合拍日出不适合拍日落)。此时游客已散去,我们鼓起勇气走进有围栏的在建小哨所,发现原来无人看管嘛,于是成功到达海面,终于见到黑岩角的真容,趁白天大致看了一下机位。说的轻松,有路它也是悬崖啊,到了海面腿都在抖,第一次来的人千万不能直接走夜路。
返回山顶后已经有人开始施工,遇到值班人员问询,但也没说什么。由此看来夜里肯定没人看管,可以放心过来了。但是考虑到围栏可能锁闭,我们提前探查出绕过围栏进入的哨所的小路。
第三天,凌晨起床,身挂军用化学荧光标记(方便互相辨识,或者掉山沟里还能看见人⊙﹏⊙|||),朋友带着手电,第三次上山。到了山顶,说好没人的,怎么会有一束强光?不妙不妙。缓慢接近,发现原来是另一波游客,放肆的拿了个提灯放在停车场等着下海。
我们按既定路线进入。后来发现那帮人竟然直接翻围栏,把人家金属网都踩变形了。在此顺便强调,完善的风光摄影是需要极强规划的,从大前期卫星+实景地图+摄影规划类软件战略考察,到前期天气、海况、天文预报,再到现场战术踩点,还有装备的选择都不可或缺。
下悬崖时候,朋友的包上有恰好的位置卡手电,这样不影响双手攀爬,而我只得跟在其后用较亮型号的荧光棒照明。我们预留了充足时间一步一个脚印缓慢向前,遇到太陡的危险处,我干脆坐下放低重心往前滑。此时我身上还背着三脚架、单反、两个镜头、滤镜等杂物。到达海面时星辰尚在,东方微白。
然后就是架起脚架,装上滤镜,忙乱的拍摄。由于是第一次拍海景,很多地方缺乏经验,天气也很一般,没什么有层次的云,更没有霞光。每次外拍归来审视照片进行反思都是进步的机会。虽然恐无机会再到黑岩角,但如今我已深知,旅行和探索本身就是风光摄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旅行重在体验行程中的经历,以及和谁一起经历,而经历自会遁入作品之中。
* 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回忆可能存在偏差。
* 哨所建成恐怕从山上下去的老路比较困难,但不排除有人可以包快艇水路接近(恐怕得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