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能不能做成,有些本质的东西很关键

品牌能不能做成,有些本质的东西很关键_第1张图片

最近读了一篇虎嗅上发表的文章《备受争议的小罐茶现在怎么样了?》,看完颇受启发。

根据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的讲述,可以看到小罐茶的品牌发展逻辑和战略规划。

我从该文章中也得到诸多启示:

1. 任何行业都有发展潜力,都有可能产生一家具备头部优势的企业,做大做小,既要看市场的天花板,也要看企业的发展战略。

2. 类似茶饮、服装、鞋帽、家电等传统行业,不能再用5年、10年,甚至几十年前的眼光去埋头做事,很可能做着做着,企业就倒闭了。你不革自己的命,自有新入场的“野蛮人”革你的命。传统的生产、经营以及营销模式会老化、会过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时时更新认知,勇于自我变革。

3. 经典的理论永不过时,科特勒的4P营销理论,特劳特的定位等,皆有其跨越时代的价值。很多时候,不是说他们的理论过时了,而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4. 原始积累很重要,包括行业经验、资源人脉、做事的逻辑等。对小罐茶来说,3年做到20个亿,纵然令人惊叹,但不可否认的是,渠道和人脉资源是小罐茶快速起势,迅速增量的根本。而杜国楹15年消费电子的经验,对营销和消费者心理的深度洞察,以及两年调研之后,才下场开干的态度,也是小罐茶成功的基石。至于铺天盖地的营销助推,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5.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尽量去掉不产生价值的冗余环节,去除中间商的差价,最大化让利消费者。这样一方面消费者能感受到实惠,企业也能掌握灵活的定价权,并挣到最大利润。小米早期的互联网打法,便是去除了线下的冗余,专攻线上,依托极具优势的定价,一战成名。

6. 产品的“简单、标准、可复制”很重要,这容易形成稳定的品质,达成客户预期管理,形成客户忠诚。麦当劳、星巴克等品牌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在于他们的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和服务流程的标准化。而“简单、标准、可复制”也是规模化的必要条件,这样既可以控制成本,也能够确保品控。

7. 工业化和自动化是企业做大的前提。

当年初福特T型车之所以风靡全球,价格低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则在于它的“简单、标准、可复制”。福特建立了一条T型车生产流水线,通过工业化改造及自动化设备的引入,确保了汽车销售的稳定供应。

而工业化也是小罐茶能做大市值的前提。

因为传统的茶业,前期多靠自然条件和人工采摘,后期通过匠人手工生产,虽确保了品质,但是产量太小,或口感层次不齐,难以做大。

以手工技艺为核心,企业可以小而美,小而精,但难做大。

比如日本手艺人很多,百年老店也不少,但这些店面通常很小,而且手工技艺还面临传宗接代的问题。

日本有个寿司之神的徒弟,跟随师父第一件事不是学如何做寿司,而是先学拧毛巾,连续拧了3-4年之后,才开始学煎蛋,等煎了上千个鸡蛋之后,师傅才点点头说:“有点样子了”,徒弟不禁痛哭流涕。

中国也有很多传统手工艺人,同样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选择出去打工。等老匠人死去,技艺便失传了。

对茶品来说,品质的连续性很重要,一旦技艺断层,口味变了,品牌受损,客户的忠诚也会慢慢流失。

其实传统的白酒类、阿胶类、中药类企业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虽然他们仍旧对外大力宣言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和做事态度,但也不可避免的用上了工业设备来进行生产,东阿阿胶、同仁堂、广誉远、茅台、汾酒等莫不如是。

8. 小批量试错,快速迭代,然后以市场倒逼产业链上游的改造。

这个逻辑很多人都明白,但是往往一行动便自乱阵脚。耐不住寂寞,不等模式跑通,就押上全部身家,以赌徒的心态做企业,往往一胜九败。

9. 小罐茶要想做到百亿甚至千亿的规模,必须扩充品类。同样,身处其他行业的企业,面临行业和自身增长的天花板,也一定要扩充品类,形成产品组合。这便是所谓的第二条增长曲线。而这个扩充的时机一定要提前,不能等增长见顶,走下坡路时再布局

近期,面对亏损继续,扩张速度放缓的局面,瑞幸咖啡也推出了小鹿茶作为新的增长点。饮料界的一哥可口可乐,在主打品之外,也早早扩充了低糖(零度可乐)、汽水(雪碧)、运动饮料(魔爪)、纯净水(冰露、纯悦)等诸多品类。

此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重新定位的方式,企图跳出固有品类,向更广泛品类进行扩充。如蒙牛想把酸奶做成饮料,东阿阿胶想把补品做成健康饮品。

10. 做产品要有特色,即要与众不同,要有品牌特有的印记。而所谓特色,也是品牌更有价值的标签和记忆点。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快餐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饮料界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食品界的统一和康师傅。他们虽然原材料、品质都差不多,但是细品之下,总能发现各有特色,口味略有不同。

11. 面对消费市场的变化,要时刻警惕新品类的冲击和跨界竞争,适时开展应对。

跨界打击是很可怕的事情,一个看似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品牌,说不定第二天就把你洗劫了,而你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方便面的销量逐年下滑,很多人觉得是消费者的口味变了,实际上是因为点外卖更方便了;电脑销量也下降了,不是因为需求市场饱和了,而是智能手机普及了……

12. 在消费人群方面,也要洞察消费者心理,提前看到新机会。针对新人群,推出合适的产品。

许多品牌面临品牌老化、形象固化的问题,有两种思路可以解决:

一是在主品牌之外推出副品牌。主品牌依旧保持或高冷或高贵的调子,副品牌则主动打新消费人群,年轻朝气有活力。

二是品牌转向,重新定位。这方面的代表,如国民品牌百雀羚、运动品牌李宁等。

两种思路各有优劣,选择哪种,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人群的迁移情况。

此外,善于和敢于启用90后,甚至95等职场人群,让更懂年轻人的年轻人做事,也是品牌能够真正实现年轻化的有力保障。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牌能不能做成,有些本质的东西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