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当你和朋友聊天,提到将要去买一个包,然后你打开购物网站,首页就是那个包的购买推荐。

感觉被购物网站窃听了一样,其实并没有。这只是大数据在起作用。

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只有你有足够多的资料,就可以分析出你想要信息。

所以,试想一下,当大数据与写作碰撞的时候,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美国作家本·布拉特,《石板》、《哈佛讽刺家》等杂志的撰稿作家,竟然用大数据分析了1500部文学著作,其中不乏世界名著《老人与海》、《动物农场》等,畅销书《哈利波特》、《五十度灰》等,除此以外,为了使统计更具有科学性,他还用多部同人小说与经典名著、畅销书进了对比分析。

最终,他用分析所得的数据,写了这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根本就是一个数字和文字的奇妙游戏。阅读这本书,你根本不需要有多深厚的数学功底,你只需要认真的读下去,就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_第1张图片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用统计学的原理分析了作家最喜欢用的词是什么?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是什么?如何知道一部匿名文学作品的作者是谁?最棒的开头是什么?如何撰写一部简单又不失内涵的作品?

不论是对于职业作家还是写作新手,这都是值得一读的,阅读《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的规律,更好地写出读者喜欢、自己满意的好文章。

一、作家的风格就是作家的“写作指纹”

我们很容易区分某一类作品,比如看到金庸和梁羽生第一反应就是武侠小说,看到霍金绝对不会想到任何一本言情小说,看到余华和路遥,你不会想到三毛。所以,区分某一类作品是很容易的,可是当你阅读不够多、了解不够深入的时候,让你区分金庸和梁羽生的作品,一般人应该很难做到。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_第2张图片

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中,引言部分,作者用《联邦党人文集》中有12篇文章归属未明的事,引入两位统计学家如何使用大数据的办法判断这12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麦迪逊还是汉密尔顿。

方法看上去很简单,就是统计麦迪逊和汉密尔顿的用词习惯,与这12篇文章进行对比。通过统计,他们发现,麦迪逊喜欢用“whilst”,而汉密尔顿则喜欢用“while”,从来不用“whilst”。

通过这个方法,得出这12篇文章的作者是麦迪逊而非汉密尔顿,科学并让人信服的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

简单的说,有人可以模仿你的风格,但是却模仿不了你的用词习惯。

“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各有特色,就像指纹一样独特而又不变。”

所以,新手完全可以从模仿名家的风格开始,不要惧怕模仿太多而失去自己的风格,你只是不知道,你的风格完全隐藏在你的字里行间,只有不断地写,积少成多,才能发现它。

二、该听怎样的写作建议

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大概要阅读几十本写作工具书,有人告诉你要这样写,有人告诉你要那样写,有人让你听从内心的声音,有人让你多收集外部的资讯。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写作建议。

问题来了,每个人的建议都是适合你的么?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书是怎么说的吧?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_第3张图片

很多名著作家、畅销书作家都提议,文章应该尽可能精简,因此需要少用“ly”结尾的副词,用中文来说就是少用“什么地”结构。

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统计,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确实较少使用“ly”结尾的副词,并且副词的使用方式呈现了作者的专注度,因为废除这些不必要的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这样可以让文本更加的耐读和完美。

埃尔默·伦纳德在《埃尔默·伦纳德的写作十规》中的第六条,绝对不要用“突然”这个词。乍一听,是不是很懵?为什么不能“突然”这个词呢?

在我看来,”突然“这个词是文学作品里,挺常见也挺重要的一个词。《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作者通过对580部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出“‘突然’的使用在同人小说作者和职业作家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两个建议进行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尽量减少“ly”结尾的副词使用“这个建议是靠谱的,而“绝对不要用‘突然’这个词”的建议是不太适用的。

因此,当我们听别人的写作建议时,首先应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提建议的人有没有遵从自己的建议?有谁靠听从这些建议获得了成功?“

三、越简单越喜欢

自媒体时代的文章,一般只有2000-4000字左右,大部分优秀的作品在3000字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呢?

不再长篇大论。

一篇10w+文章的结构大致是生活化场景开篇,得出一个观点,然后再用3-5个例子去证明或者升华这个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逻辑紧密,文字简洁,没有生僻字,没有生僻的例子,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


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_第4张图片

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对大多数人而言,长篇大论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关注的只是你的这篇文字是否踩住了我的痛点,你如何解决我的痛点。我大概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我需要翻各种冗长厚重的工具书,或者听你的陈词滥调。

为什么长篇大论或者陈词滥调不再适合我们呢?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曾讲了一个文学传说,史上最好的故事之一只有区区六个单词:For sale: baby shoes, never worn.(售:婴儿鞋,全新。)

这个传说告诉我们:“受欢迎之作大多简洁,啰嗦的小说常被人遗忘”。

与此同时,一本书的阅读难易程度也和该书畅销与否息息相关。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的作者搜集了1960年至今的《纽约时报》畅销榜首的563部作品,通过精密计算,得出“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多是比以前更为简单的小说。”

简单的小说,并不意味着简短没有内涵,越是简单的小说,可以让更多人阅读,受众面更为广泛。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断舍离”越来越受欢迎,告别冗长和繁复,更能获得简洁和轻松。

简单,并不意味着差。“蕴含力量或富有文学意味的作品不一定非得复杂。”

所以,写作也是如此,面对我们的读者,不要轻易“掉书袋”,不要再去讲高深的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读者,你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对他有什么作用。

当写作碰到了大数据,一切神秘的仪式都变成了精确的数字和靠谱的结论,你不用再为要不要去模仿谁的写作风格而犯难,再也不用去纠结听谁的写作建议,更不用为你的文章字数不够多,文笔不够复杂而烦恼。

所以,大数据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分析告诉你:写作的奥秘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