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挡耳光哪家强,践行《弟子规》不能忘!

      

抵挡耳光哪家强,践行《弟子规》不能忘!_第1张图片

        (打人官员被撤职,图片来自网络)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鸟人都有。试看新闻上不时出镜的:有老人倚老卖老耍宝碰瓷的,也有公务员上班打牌不作为的;有两小儿不上学欺负同学的,也有官员肢体冲突较大引咎辞职的。

     近日的一则新闻又再次刷新着我们的认知:2015年10月10日下午,退休老太王某来到安徽省安庆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稽核中心,办事未果后,飙起脏话,不料却遭该中心申报登记管理科副科长何某掌嘴;这让笔者想到三年前的另一个新闻:2012年11月底,某长沙小女孩因在公交车上冲着一位七旬老人大吼,引来旁边女乘客的不满,被先后狂扇三耳光。无论挨打的老太太还是小孩,都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际沟通中的那一丝戾气,让人不寒而栗!这位公务员的事情先且不说了,笔者在教育界从业,更关注这个学生娃和中年女乘客的“撕逼”!

      虽然事出有因,由于小女孩骂老奶奶“你老年痴呆吧!”“神经病!”引起小女孩身旁的女乘客责备,小孩顶了女乘客一句“要你管啊”,两人开始发生争吵。几秒钟后,女乘客坐着甩了小孩一耳光,而在其后的一分多钟之内,女乘客两次站起来打小孩耳光。女孩试图用雨伞还击,第三次被打后,女孩终于放声大哭。

       整个过程持续时间不长,小女孩当天放学回家后告知家长,家长次日找到公交公司,调出相关视频,然后爆料到媒体,希望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找到打人,希望其给出扇孩子耳光一个合理解释。

      事情迄今很久时间,这个新闻又成了又一个某国特色的“烂尾楼”。至少尚未听说有谁主动站出来对此事负责。以前最容易激动、神通广大的人肉搜索者们这次似乎也悄无声息地作壁上观了,也许是大家都觉得这个家长的想法不值得支持。

       有评论者指出,在小孩子挨耳光那一刻,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老”与“爱幼”同时都没有得到体现。在我看来,这个女孩确实需要管教,只是我们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怎能期盼靠耳光、拳头等粗暴方式就能收效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必引用太多德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学说,众所周知,在世界越来越多极化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平等沟通,更需要从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提升他们,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这让笔者想起《列子》里讲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子在高声争辩。争辩的具体内容是太阳在中午的时候和早上的时候哪个距离地面更近,孔子听两小孩争辩了半天,也不能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看到孔子的一脸茫然,嘲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如果是放在今天,一位上班族看见这两个儿童的争辩,是否有这种雅量去听其始末,值得怀疑;是否有雅量去包容别人的嘲笑,更值得反思。至少和古人相比,我们那个女乘客,缺少一种宽容大度的胸襟,缺少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

      儿童总是在犯错中成长的,孔子尚能俯下身去倾听,对儿童的嘲笑也能淡然处之,我们今人为何不能学学圣人的这种风范呢?即便是身边的小孩子不尊重老奶奶,作为理性的成年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进行教育,何必一定要以暴易暴呢?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来说,传统蒙学经典《弟子规》中所说:“言语忍,忿自泯”、“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遇到突发事件,作为当事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天高地阔;作为旁观者,更要注意运用他人能够接受的话语方式和他们沟通,才更有希望圆满解决问题。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负能量,这让历史上那些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历代先哲们情何以堪呢?

      三年多了,我们的社会似乎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提出“老老幼幼”观念的孟夫子一定没想到,如果没有推己及人的胸怀,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将生活在戾气横行、动辄拳脚相加的文化雾霾中。我们都知道,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没有平和的习气,没有良好的沟通习惯,学了那么多的职业道德、某某守则,“然并卵”复“然并卵”。目下这位公务员可能得为自己的言行受点惩罚,但谁能说其他人一定会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净化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呢?如果没有践行《弟子规》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理念,估计下次不是路人甲、路人乙受伤了,也许连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需要时时提防着各种暴力伤害的隐患了。

       作为传统文化的“地推”,我觉得我们应该整一个海报,标题就是:

       抵挡耳光哪家强,践行《弟子规》不能忘!


抵挡耳光哪家强,践行《弟子规》不能忘!_第2张图片
(《弟子规》全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抵挡耳光哪家强,践行《弟子规》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