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批判性思考。

              别为了让孩子多吃两块糖,就成为了坏家长

早在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心理学教授对来自同一所幼儿园将近600名儿童做了一项实验研究。在这项实验研究中,孩子们都一个一个地被要求进入到一个独立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小板凳,桌子上面放着三块棉花糖,面朝着棉花糖,孩子就坐在小板凳上。游戏规则很简单,谁要是在15分钟之内可以控制住自己不吃掉棉花糖,谁就胜利了,奖品则是可以得到全部三块棉花糖。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批判性思考。_第1张图片
图1

后来教授团队得出的结论就是:那些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在之后的人生中显然会更具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就此结论,在教育领域中引起轩然大波。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必然会更有出息。所有的人们都开始不假思索地践行者这个真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培养着自己心中所谓的“理想”孩子。直到现阶段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原来当初我们的想法依旧是太简单,尽管已经控制好了各种影响因素,但是仍然避免不了意外。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批判性思考。_第2张图片
图2

后来的说法是其实孩子的自控力好坏更多的是与他家庭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有关。这个说法肯定是有根据来源的,这就是我们要考虑到的家庭因素。就在昨天我还在某一社交媒体上面看到一个话题“原生家庭是否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话聊。家庭是我们遇见世界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我们的首席老师。原生家庭肯定会对我们日后的成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这里先暂且不谈家庭背景,或者说是社会地位,这里我们要讲的仅仅就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父母。

不知你的父母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之前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做班主任的时候,面对高三的孩子,我经常会成为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传话筒,做他们彼此之间的那根电话线。我也见过各种各样的父母,有和孩子是朋友关系型的,有只准不准干什么型的,有含情脉脉默默付出型的......在这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学美术的女孩子,她和她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

01我就是不理你

妈妈就像是24小时贴身保镖一样,随叫随到。但即使如此,孩子不开心了,不理她;孩子有钱花了,不理她;孩子不需要了,不理她。这是她对妈妈的态度,妈妈在自己的眼中就如同一个陌生人一般,而且做什么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也许这里你会觉得孩子太没良心了。

02我就是要反着来

“妈妈还是多希望你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我有的时候也是百般无奈,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孩子每次都说“她让我干什么,我就不干什么,我不是在青春期,我也不是叛逆,我就是不愿意!”那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孩子真是怪。

03为什么老是骗我

“从小学一年级你就说。期末考试考好了,妈妈带你去西安玩,我后来考好了,而你呢?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脱离小学,我以为初中你该会接纳接纳我的意见了,而你呢?让我去了我最不想去的学校,高中呢?你又拼命地想让我学学姐姐,考上一个好大学。我真的不懂,为什么你老是骗我?”孩子流着泪水,积压在心里的话终于和我吐露了出来。这是,我真是毫无办法,只能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批判性思考。_第3张图片
图3

这里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讲,妈妈从小就一直在对孩子延迟满足,而最坏的结果就是我做到了可是我依旧拿不到糖。如果做不到承诺过的事情,就一定不要轻易的说出口来,那样最后伤害了孩子更是让自己也遍体鳞伤。所以回到我们文章的开头,如果教授并未给完成游戏的孩子棉花糖那么后果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如果妈妈在孩子顺利通过了期末考试,答应她带她去西安玩,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我们都知道,影响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因素,而往往我们只需要做到其中的一点,它所带来的结果也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所谓的延迟满足就真的好,所谓的自控能力是真的牛,它也是要讲条件的。它要求我们承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它也要求我们在孩子完成目标的时候就要及时的去给予反馈,不然给他们留下的东西只能称之为“童年创伤”!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病理的心态,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可真的要谨言慎行!

所以千万别为了让孩子多吃到那两块棉花糖,不经意间成了孩子眼中的“坏家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