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况味》 老井

          《佛学况味》

                老井

      九九年底,从繁忙的岗位下来,一时无所适从,便阅读些闲杂书籍聊以度日。一日,找到一本线装本的《六祖真经》(也称《坛经》),墨色的馨香味儿和晦涩的语句打动了我的好奇心,在单位空闲时读,不过瘾,晚上回到家中,一读就是半夜,困了就歪在沙发上睡,直到次日上班。不到半月的光景,妻子拿了书翻了翻,怪怪地说:“怪不得这些天,吃菜都是清淡的,头发也剃短了,也不到床上睡觉了,原来看的是些和尚的书”!妻哭了,说:“你当警察,是半路出家,这次你要是真的出了家,我们娘俩可怎么过?”看着妻子娇嗔的样子,我有点不知所措:“不------不会的吧?阿弥陀佛……!”

      后来,又粗落地看了一遍《金刚经》。佛教的经要大致提倡性空幻有、顿见本性,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不要求执著痴迷,以达到一种有“忍乃有济,无爱即无忧”的境界。佛学义理深奥玄妙,体大思精,在不知不觉中能把人们的各种欲望泯灭在萌芽状态。

      早期的佛教似乎也存有竞争。《六祖真经》上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五祖年迈,欲寻一人,将衣钵教法传授给他,名为六祖。五祖召集门徒弟子,先做了一个类似今天的学术报告,然后让每名弟子作一首偈语,能得第一者就能继承袈裟和法位,酷似俗界的科举考试。五祖的门徒中有个叫神秀的,基本功扎实,悟性较高,趁夜间无人,偷偷地在墙壁上写了偈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发现,欲用神秀。这时,有个叫惠能的和尚,刚入佛门,资深较浅,不知此事,正在后院劈柴。惠能听说后,便跑去看热闹,惠能不识字,让人念给他听,惠能听后,让人代笔也写了一首偈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得知,认为惠能天资聪颖,悟性甚高,便将衣钵教法传授给了惠能。其他和尚为了得到袈裟、衣钵,四处追杀惠能。惠能携带袈裟,四处逃避,差点把身家性命葬于袈裟之下,后经千辛万险,终于悟出废除袈裟继位制这一传统习惯之重要,故六祖之后不再有七祖。也使佛学宗义得到升华。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较为深刻的。

      中国的佛学属于舶来品,它在提倡空灵顿悟的同时,对人性的本能及弱点的限制似乎过于苛刻,远不如道家那种“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而显得风流飘逸,也缺少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韵。所以,中国文人大多崇尚道家思想。但是,佛学,确实能使人独善其身。

      中国的哲学是一个极为完备的体系。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一个人仕途畅达的时候,他将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当一个人仕途失意的时候,有道家佛学思想在调整他的心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学况味》 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