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模式下,你是万众瞩目还是独立成长?

1

精英模式很早就存在,目的是培养能力突出的人更加优秀,让本身就走在大家前面的人能够走得再远一点。

这种情况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一直存在,尤其是在二三线以后的小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学习出现一批重点培养的学生。

当大家终于挺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时,会发现到了大学,精英模式其实依然包围着每一个人。

2

社团。很多新生表示很吃惊:社团就是大家一起玩的地方,为什么会有精英模式的存在?在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铁打的社团,流水的社员。”在社团里,每一次换届都是新鲜的血液,而社团的发展离不开有能力又热爱的成员,尤其是一些规模很大的社团(比如一些学校的“五星级社团”)。笛箫社需要擅长演奏的,诗社需要文采飞扬的,街舞社需要四肢协调的,每个社团都需要有专业技能和领导能力的成员来接手社团,所以当候选人有很多的时候,就会着力培养。

这很残忍,但很现实。

每一个同学进入社团的时候,起步都不同,收获也不同。可是当大家都是真心诚意的留下来的时候,身边的人开始发光,而自己还是灰头土脸的时候,就会产生落差。有些成员会因为郁郁不得志而离开,会因为觉得不是初衷而放弃,会逐渐脱离这个群体。

3

学院。学院的精英模式,在学业和学生组织背后。学业本身就有它的精英性,无论你是天赋异禀还是刻苦非常,优秀有一千种方法一万种途径,而且,这从小学就存在,我们已经习惯。而学生组织的模式和社团其实差不多,只是学生组织更多的和学分、评优等能够看得到的东西挂钩。因此比起社团的群体性,学生组织的成员其实更具有主动性。留下来与否,不只是感情决定的,还有一系列荣誉等。

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生存法则。努力地去展示自己,然后得到认可,没有得到认可的同学就不得这个荣誉,也不用担这个责任。

4

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天之骄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被万众瞩目。重点培养的人数只有那么几个,更多的人,无法成为种子选手。

面对这种现状,首先,要摆正心态。每个人天赋不同、实力不同,即使环境一样,待遇也可能不同。一个组织或者集体,必然更加认可和需要符合这个地方需求的人。所以不必觉得心理落差,这其实也是一种公平:“技不如人,愿赌服输。”不要因为这样就轻易的否定自己的价值,在每个地方,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而自己最大的价值,一定会体现在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它或许会晚一些出现,但绝对不会缺席。

其次,要付出努力。“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既然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憾,就去弥补它。“以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如果是真的热爱、真的渴望,那么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总会有提高的。

再次,要学会得到自己的收获。在每一次尝试中,总会获得什么的。不要期望和别人得到一样的结果,没有人的人生可以被复制。做事之前可以“但行耕耘,不问收获。”,但到了收获的季节,也要理性看待自己的收获。即我们常说的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旁人所认为的最应该有的收获。这种收获可以来自心灵的成长,性格的完善,也可以来源于成绩的提升,习惯的变好,或者身体的健康、兴趣的养成。

最后,永存敬畏之心。即使在某一方面天资聪颖,万众瞩目,也不要忘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使自己真正成了精英,也需记得,精英也是不断成长的。就像《菜根谭》里说的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5

终我们一生,可能都无法逃离“精英模式。”如果有幸万众瞩目,也要孜孜以求;如果只能独立成长,也请沉默地奋力生长。

不要对淘汰失望,不要逃避竞争,不要停滞不前。

万物有灵,而你也有自己的方向。坚持成长,阳光总会照亮你的前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英模式下,你是万众瞩目还是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