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

你好,我是一堂课创始人张伦锦

课程概要:本文为「一堂课」成长系列课《从新人到职场精英》中的第1课,整个系列课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没看过,建议先关注我们,从第一课开始阅读,每周二晚8:08更新课程。

阅读提示:建议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阅读本文。文章读起来并不轻松,读完后还要完成课后练习。成长的道路,从来不容易。

课程核心:关于认知及提高认知的方法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当年电影《后会无期》上映的时候,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金句。有些人认为,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这些道理无用;也有些人认为,道理说的都对,但就是不想做。


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这一生却依然过不好?

为什么学了那么多知识,你还是觉得没有用?

为什么机会来了你总是抓不住?

为什么你努力了却一无所获?


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没听懂。

你只是以为懂了那么多的道理,但在你的潜意识中却认为,它不一定能带你走向你想要的结果,所以你只是听过了,并没有按照道理所讲的去践行。


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因为你的认知的局限性。


认识认知


首先,请你回答两个问题,图1是什么?图2又是什么?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1张图片

我想,你一定会脱口而出,“图1是手机啊!”

那么图2呢?“这...没见过,不知道。”

因为你没有见过图2,所以你并不清楚它是什么,你的内心已经知道自己不认识这个玩意。


现在,再问你一个问题:

请你想象一下“复频道超高频无线多媒体接收仪器”长什么样子,并且形容一下。

这时候,你能否想象的出来它的样子呢?


我猜你现在的表情应该跟图片中的尼克杨一样吧?这就是认知局限性的直接体现。如果你还是不大理解,通过思考下面的一个案例,能够更好的帮助你认识认知。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2张图片


   案例1:《鱼就是鱼》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李欧·李奥尼在他的儿童绘本《鱼就是鱼》中讲到这么一个故事:


池塘里有一条小鱼和一直蝌蚪,他们形影不离。后来蝌蚪长大变成了青蛙,离开池塘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他跟鱼讲述了自己在陆地上的新奇见闻,但是鱼从来没有离开过池塘,他在水里见到的也都是鱼,所以他脑海里想象出来的鸟是长翅膀的鱼;想象出来的人也是在陆地上行走的鱼;想象出来的牛羊,也是头上长角的鱼。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3张图片

听上去是不是很滑稽可笑?

但如果你深入的思考一下,为什么小鱼会想象出来这些东西呢?

因为它完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它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它无法凭空想象出自己没有见过的物种。


   什么是认知?


认知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cognoscere,意思是“知道”。我们所谈论的认知,通常指的是与知识相关的一切。

认知公认的定义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感觉(即我们通过不同的感官得到信号刺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过程,而我们的主观特征,使我们能够整合所有这些信息分析和解释我们的世界。


更简单的说法就是,认知是,我们对我们从不同的来源接收到的信息吸收和处理,将它们转换成知识的能力。


如果你依然没能够理解的话,通过下面的案例你能够对认知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案例2:抛硬币


看到这张图片,你的眼睛接收到这个信息:

硬币抛到空中时,会一直旋转,最终掉到地上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


这个信息随后又传递到你的大脑中,此时,你的大脑里吸收了这么一个知识,脑中记录了抛硬币的过程跟结果的可能性。


这里实际上经历了2个认知过程:感知、记忆。


假设现在你应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你即将跟你的另一半出去约会,但是你不知道该去A餐馆吃饭还是B餐馆,两家餐厅的口味、价格都差不多,风格也各有千秋,你难以抉择。

这时候,你想起了抛硬币会出现随机结果的知识,于是你就拿起一枚硬币,让它为你的晚餐做个决定。

你将这个知识应用在生活中,也经历了1个认知过程:思考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眼睛跟大脑吸收了抛硬币的知识,这是认知;你将这个知识应用在生活中,这也是种认知。


实际上,我们无时不刻不再经历各类认知的过程,当然这些所接触到的这些认知并非通通有益,关于这点在下面的内容会详细解释。


   认知的四种状态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曾在他广为流传的文章——《认知三部曲》中,提到关于认知的四种状态。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4张图片


他对四种认知状态的看法是这样的: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第一种状态也是绝大部分人所处的认知状态。

儿童绘画《鱼就是鱼》里的那只鱼,就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层次里,如果小蝌蚪没有跟它提起外面的世界,它甚至不知道外面还有一个世界。

同样,你看到前面带手机的图片,你知道自己不认识图2,是因为你见到了,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你没见过图片的话,跟那条“鱼”有什么区别呢?


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的原因也是如此。听到一个健身达人告诉你,坚持运动,保持锻炼,就能够瘦下来;课堂上的老师告诉你,坚持做作业,坚持思考,成绩就能够提升。

这种道理难道有那么高深莫测吗?难道不曾听过吗?当然不是!

你不会去想道理错了,你只会想“我今天太忙了,没时间”“我最近太累了”,甚至到了最后,连借口都不用找了,“我就是懒!”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


那些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人,因为他们的认知是自以为是的认知,坐井观天,视而不见,失去了提高认知的可能性;而有些人他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抓住了机会奋起直追,最终实现人生逆转。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结构剧变的时代,信息越来越丰富,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也因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有更多人逐渐的认识到认知不足的问题,开始提高自己的认知。


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你,仍旧故步自封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


提高认知,首先要做到就是,保持着空杯的心态,开始接受各种知识,这是提高认知最有效的方式。

但正如我们所说的,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你该从何开始呢?难道像牙牙学语的婴儿一般,从识字开始嘛?还是将我们大学所学的课本重新读一遍呢?


学习的过程如果容易,相信你也不会有现在的困惑了。现在你已经意识到认知的重要性,你明白学习了知识就能够提高认知这个道理,但你可能还会面临着自身懒、课程难学不进去等问题。

那又该怎么办呢?


升级你的认知


   案例:爱学习的小张

小张是某公司市场人员,最近报名参加了一堂课商学院的培训,听了不少市场营销的课程,今天他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4P营销。


课上的老师讲的深入浅出,十分透彻;小张也很认真的学习,积极做笔记,也了解到4P指的是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推广)。

小张在过去完全不清楚这个知识,今天他听课获取了4P营销理论,他的认知提高了。


过了几天,老板把小张叫进办公室,“小张啊,我们最近营收不理想啊,赶紧想一个办法提高业绩。”


小张苦思冥想后,说到,“那我们搞个促销活动吧,刺激一下客户消费。”


老板一听,这个方法可行,就让小张去做个活动方案,然而最终的结果却十分不理想,费时费力做的活动却没什么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小张为什么没办法将它的知识应用起来呢?学了4P营销,但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却不会用甚至忘了这个知识。


请问,你认为小张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个场景你是否似曾相识呢?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学习知识的时候似乎听起来都很懂,但是等到实际运用时却不知从何入手,甚至忘记这个知识。


   大脑的缺陷:


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呢?这就要了解我们大脑,我们的大脑其实是有“缺陷”。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5张图片

大家应该都用过U盘来储存文档、图片等资料,家里电脑的资料拷贝到U盘上,再到公司用公司电脑将U盘的资料挪出来。


我们的大脑存储其实跟U盘性质差不多,只是大脑更像一个不稳定版的U盘。我们在课堂上、工作中获得了知识,这时候就相当于把书本这份资料存储在大脑中,我们换一个场景的时候,发现这个事情是类似的,我们再从脑海中调出这份知识并加以运用。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这份知识已经存储了很久,过了三四个月你遇到类似的情景,你想拿出来运用,就发现这个知识好像不完整了。


这种大脑的不稳定性,就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出的做遗忘曲线。我们的大脑在经过了第一次获取知识后,过了一天就只能记住30%左右。

这是我们大脑的缺陷之一:对存储的资料遗忘速度过快


第二个缺陷呢,是我们的大脑特别容易被满足。

老一辈的人会更推崇先苦后甜的价值观,年轻人可能会更喜欢及时行乐,且不讨论这两种观念孰对孰错。但现在人因为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越来越开始享受生活了。


我们今天所用的手机上面,各式各样APP设计不仅仅让我们生活便利,也为了让我们更快得到满足感。例如我们看个15秒的小视频,就能感受到很快乐的情绪,尽管这个快乐的保质期短暂,但是大脑即刻就能得到满足。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小张,他在获取到4P理论这个知识的过程中,尽管他没有实际运用起来,但是他的大脑已经得到了满足感。最终的结果也看到了,以为自己学会了,实际上学习的深度只停留在表面上。


所以,大家以后看到某篇干货文章,不要再把它收藏起来,要拿出来复习,并且深入思考。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


大脑的最后一个缺陷呢,它是矛盾的结合体。

我们经常会有某些时候,玩手机玩着玩着,就感慨“不行,我不能做个废物,我要发愤图强。”


学了三四天了,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开始放纵一下自己,心想“今天学的太累了,休息一下吧,明天在再学吧。”


最终就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知乎上曾经有个提问,叫做“为什么大部分人愿意吃生活的苦,不愿意吃学习的苦。”


其中有个回答,因为生活的苦是重复性的,人的适应能力很强,苦的体验会不断的减弱;而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会不断拉扯我们的认知边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


实际上,人的适应能力强,喜欢这种重复不变的感觉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是由大脑的基底神经节所导致的,基底神经节的主要功能就是对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觉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


简单来说,当信息进入到我们大脑的时候,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而它的作用就是让这一切稳定下来。


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着它独特的地方,我们的大脑还有个叫做前额叶皮层的部位,它是在个体发育中最晚成熟的结构,但是它异常重要,因为他掌管着我们对抽象规则的认知、注意力的调控,对行为的计划和策略等。可以说,它是大脑这个决策层中最核心的统帅。


不过它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体弱多病”“精力有限”,就好比我们的四肢是士兵,底层神经节是士兵将领,负责稳定军心,冲锋陷阵,但是有勇无谋,只懂得执行;前叶额皮层则是人体大军中的智囊团,负责出谋划策,制定战略,但是体弱多病,没办法长途跋涉。


而我们学习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持久战,攻克了一个知识点后,智囊团就已经精疲力尽了,没办法在攻克下一个知识点。这时候“将领”只知道攻克旧的知识点,学习就停止了进步。

所以,对于我们大脑前额叶皮层的使用,就需要“斤斤计较”,把钱用在刀刃上。


总结一下,因为我们的大脑学完就忘,又特别容易得到满足,同时是一个矛盾结合体,导致我们学习到了某些东西后,却没有真正掌握。所以,仅仅依靠接受各种知识,看书、听课、交流等的方式来提高认知,只适用在初期,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很容易就遇到了瓶颈,这时候需要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更有效的学习知识

上一段内容中,我们提到了我们获取认知的过程中,因为人脑的运行机制存在3个缺陷,我们想要更高效的提升认知,自然要对症下药。


  • 应对学完就忘?

前面提到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想应该许多人也听过艾宾浩斯记忆法吧?

为了更好的对抗大脑遗忘,阶段性的复习这个知识点,在脑海里不断巩固知识,最终达到高质量的记忆效果。

这个方法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真的是非常好啊。但是你会用吗?很显然,不会。

我猜你最早知道这个方法的时候,是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为了背单词认识了这个方法。

但是那时候的你坚持用了这个方法吗?我猜并没有。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我们掌握知识最牢固最熟练的是什么时候呢?

大概是我们参加考试之前吧,尤其是高考时候。


网上曾经有过这么个段子:

高考是人生中最辉煌的一个月,那时上知天体运行原理,下知有机无机反应,前有椭圆双曲线,后有杂交生物圈,外可说英语,内可修古文,求得了数列,说得了马哲,溯源中华上下五千年,延推赤州陆海百千万,既知音乐美术计算机,兼修武术民俗老虎钳,再看看现在,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是否为人生巅峰,我们暂不讨论。我们聊一聊,为什么那个时期我们的知识储备会更高,而在毕业后,大部分人对于那时候学的知识已经没多少印象了。


那时候的你也并没有应用“艾宾浩斯学习法”呀,并没有按照方法所说的,今天学完,明天复习,三天后再复习...


但是你依然能够掌握一些知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高中时期,我们每天都处在重复使用知识的状态中。

今天复习,明天小测,下周考试,每个月还来一次月考。在这样高频率的环境中,不断的练习使用我们大脑中的知识。


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依然不一样,有些人考的好,有些人成绩差。


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使用了刻意练习


“你一定体验过的背诵全文”

我们第一次阅读文章的时候,看起来一定是艰深晦涩的,尤其是文言文,可能看完了之后,只能够记住个大概,甚至已经不记得写了什么。


如果让你全篇文章背诵下来,你会怎么背的呢?


从头到尾读一遍又一遍吗?很显然,这种方式用来背比较短的古诗词可以,但是背诵长篇文章就很困难了。


这时候,你会把一篇文章拆成好几段,一小段一小段的背诵,记住了一段后,又将小段跟小段拼接在一起。很快,你就发现把一篇文章背了下来,你只要隔天简单的复习一下,就能够在考试时轻松填写原文。


这种带着强烈目的,不断的重复,同时精神高度集中的背诵方式,称之为刻意练习。


也许,你还有疑惑。“可是我没有刻意的练习,我在工作中学习技能也很快啊。”


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感觉技能提升的很快,就是使用了“刻意练习”。因为工作的性质,我们在这个过程已经不断重复某个行为,同时又因为工作带有强烈目的性,我们实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刻意练习”。


  • 应对即时满足感

同样,我们使用“刻意练习”也能够克服我们大脑中的即时满足感。

还是拿刚刚背诵原文的例子来说,如果仅仅是阅读完一篇文章,我们的大脑可能就很愉悦,“啊,多么美的文章啊!作者真是满腹经纶。”


但是因为你抱着“背诵原文”的目的性去做这件事情,大脑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背诵”上,取得的满足感也会因为完成了背诵而产生。

我们的大脑就像个初生的小婴儿,它需要引导,也需要激励。如果你的目标遥遥无期,没有设置任何的反馈,很快就会对这个目标失去了兴致,甚至产生厌恶感,不愿为目标做任何行动。


“跑步的故事”

今天你早起晨跑,打算跑个5公里,外面的天正处在蒙蒙亮中,空气清新,还有点点冷,简单的热身一下,就开始跑步了。


刚开始的时候,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丝毫感受不到疲倦。


在你跑了一段时间后,你也不知道现在跑了多远了,只知道精疲力尽,终点似乎还遥遥无期,你已经开始动摇了“哎呀不行了,太累了,今天就到这吧,回去休息吧。”


停下来喘了口气,掏出手机一看,发现已经跑了4公里了,你心想“还有1公里,我要坚持下去!”


最后,顺利的完成了5公里的小目标。


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为什么当你已经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距离目标只有1公里,还能够坚持跑完呢?


这是因为你设置了目标来应对及时满足感,你的大脑接收到反馈“还有一点点就能够达成目标”,这时候你愿意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反之亦然,如果你掏出手机一看,发现才跑了1公里,或者你压根就没带手机,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放弃继续跑的念头,用一个新的念头来满足自己——我今天已经跑过了。


如果今天的跑步是一场重要比赛,目的性非常强烈,即使很疲累,你也能够跑完5公里。


所以,为了应对这种即使满足感,你除了抱有明确且强烈的目的性外,你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目标,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小步骤。例如跑完1公里,慢走30秒。通过反馈+激励来引导你的大脑,从而让它更有意志力。


  • 提高意志力

除了不稳定性以及容易满足外,大脑还有“体弱多病”的缺陷。

我们学习了一两个小时后,大脑就有一种疲倦感;我们专注工作一小段时间后,同样也有一种疲倦感;甚至认真的打几把游戏,玩几盘吃鸡,打几场王者荣耀,都会感觉很疲倦。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手机,功能多样,可以用来学习,玩游戏,看电影等等,但一直使用的话,也会不断消耗它的电量,大脑的电量就是意志力。


手机电量不足,我们可以充电,可以换一台手机。


大脑的电量不足呢?很显然没办法直接换一个大脑,除了睡觉休息给大脑充电外,有没有让我们大脑“电量”扩大的方法呢?


当然有!


如果你想拥有强健的体魄,可以去运动健身;想要拥有“大功率”的心肺,可以去跑步;同样的,如果想要“电量”更大的脑袋,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锻炼达到目的。


在前文中也说过了,负责大脑行动规划的统帅是“前叶额皮层”,锻炼大脑所用的方法依然是“刻意练习”,只是这个练习方式在大脑中完成,叫做“冥想”。


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_第6张图片


现在,我直接告诉你步骤,而你只需要花5分钟做一遍,就能够更真实感受到“冥想”的作用。

第一步:

找个安静的、不会被打扰的地方,坐下来,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盘腿坐着,腰杆停止,手自然的放着。


第二步:

闭上眼睛,调整你的呼吸,用温和的方式呼吸


第三步:

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放空你的大脑,停止一切方式的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去感受你的呼吸,感受着空气从鼻子和嘴巴进入和呼出的感觉,感受吸气时胸腹部的扩张和呼气时护胸腹部的收缩。

将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感受呼吸之上。


第四步: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困难,你会走神,甚至会睡着。当你意识到时,请再次将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就行了。


也许你第一次坐下来开始静下心冥想,大脑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胡思乱想,思绪在脑海中策马奔腾。你所要做的,就是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这件事上。


对你来说,这将会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但是通过你的不断练习不断的练习,直到你逐渐掌握了这个方法,从5分钟,到10分钟,再到15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意志力得到了增强。长此以往,学习知识自然也就更加的高效,更能坚持下去。


筛选知识


学完了前面的知识,你知道了认知的重要性,认知的4种层次,通过学习是提高认知的最好方式,但是因为人脑的三大缺陷,导致你的学习无法高效,我又向你推荐了刻意练习、分解目标、冥想的方式,来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难道什么知识都要学习吗?


显然不是,那些无用的“垃圾”进入我们的大脑时,不仅仅会影响大脑的“内存”,还会造成内部信息的干扰。


即使是真正的知识,也要严格筛选出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就比如课程开头提到的那两张图片,就算掌握另外一个机器设备的使用知识,也是没有实际帮助跟作用的(文章开头图片中另一个设备是比特币挖矿机)。



   案例3:福尔摩斯的知识量

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作了一个才华横溢、睿智冷静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但他的知识量呢,是否非常博学,达到通古知今的程度呢?

在“血字的签名”中,华生总结了关于福尔摩斯的知识:

文学知识:

哲学知识:

天文学知识:无 

政治学知识:浅薄

植物学知识:片面,但对莨蓿制剂和鸦片却非常了解;对毒剂具有一般知识,但对实用园艺学一无所知。

地理学知识:限于实用。他一眼就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质。他散步时曾把泥点儿溅在了裤子上,根据泥点儿的颜色和硬度他能告诉华生是在伦敦还是别的地方溅上的。

化学知识:精深。

解剖学知识:准确,但不系统。

惊险文学:十分广博,他熟悉近一个世纪发生的几乎所有恐怖事件。

小提琴拉得很好;善用棍棒,精于刀剑拳术;具有丰富实用的英国法律知识。


很显然,世界上没有全知的人,正如福尔摩斯对华生说过的一样,“他要把大脑中无用的知识清理出去”。

我们吸收知识、学习知识也应该如此,除了将“无用的垃圾”丢出脑外,那些“无用的知识”同样不应该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最起码不是优先学习的知识



   功利性学习

这里的功利并不是指功名利禄,而是指眼前的功效及利益。咋一听,似乎违背了传统的主流观点,毕竟我们老祖宗推崇的是“淡泊以名利”。

但对于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说帮助非常大。


假如你第一天上班,你的领导让你做个数据透视表,如果你会这个技能,当然就不存在问题了,但如果不会这项技能,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显而易见,这时候你会打开百度,搜索“如何用Excel做数据透视表”,一步步的筛选网络信息,找到对你有用的资料,依样画葫芦,现学现用。

这其实就是种功利性学习。当你顺利完成了领导交付的任务,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嘛?当然不会。


但仅仅会使用搜索引擎,现学现用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大脑会遗忘,过一段时间又需要用起来,你就会忘记如何操作,又要重新搜索了。


所以我们需要避免浅层次的学习要更加深入的掌握这项技能


就像上一段提到的,我们的大脑容易接受即时满足感,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其实都停留在表面,以为自己搞懂了这个知识点,但实际工作应用起来,就几乎忘记了,甚至完全不会用了。

而这样的功利性学习,因为即学即用,学习并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还要实际操作应用,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不过即使如此,依然可能学完用完就忘,真正的掌握知识,你还要做到以下三步。


所谓的功利性学习,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尤其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


还是拿制作Excel表格来举例,小陈入职某家外企担任财务文员,部门领导安排他做个数据表,但是他的表格制作技能没有点满,只会一些基础的操作。

还好今天的工作难度不大,遇到一些小问题上网搜索一下就弄清楚了。下班后小陈意识到,他需要提升一下你的Excel技能了。于是考虑去买个课程,开始学习。


为什么小陈会考虑买课学习Excel呢?

因为在工作中需要用到这方面的技能,而他又不熟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习表格制作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我们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同样,应该优先考虑我们当下最需要,且能够直接用得上的知识。如果这个知识并不是你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能够应用的,那不妨先缓一缓。



制定好学习目标后,需要根据实际遇到事情的紧迫性,来针对性选择学习内容,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还是刚刚那位小陈的故事:

小陈刚开始学习Excel课程不到两天,部门的新来了位外籍财务总监,而过去的财务部门负责人是中国人,现在汇报工作一下由中文变成了英文。

小陈的英语口语水平比较一般,这时候他感到焦虑,觉得应该开始补一补英语水平,这时候他又去报了英语辅导的培训班。

结果过了一两个月,小陈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Excel做表能力还是原地踏步。

这种情况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因为焦虑,就病急乱投医。今天要表格,就去学表格制作;明天要去跟客户洽谈,就去看商务沟通的书籍。

当有多件事情碰撞在一起时,你可能会有很多的学习目标,这时候也许乱了方寸,但请你不用担心,你要做的只根据事情的紧急情况,来为学习内容做个排序。


案例中的小陈他只是普通的文员,并不会经常直接跟部门总监汇报工作,但是他可能每天都会用数据表格,那么制表技能的学习重要性显然是高于学习英语的;其次,语言的学习没办法一蹴而就,语言学习的目标可以放缓一些,如果比较着急,先学一些财务能用的单词以及日常用语即可。


选择学习内容时候,务必要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坚持“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实用性的角度选择学习的内容。不然最终的结果就像双十一买的物品一样,浪费财力精力,大部分的东西可能都是放在家里堆积灰尘。



看了并不代表懂了,学了也不代表会了,真正实践起来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既然采用了功利性学习的方式,当然要从它的实用性来考虑了,如果学了这个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所学的内容了,以及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搞错了。


例如我今天学了一个PPT的技巧,如果没有实际运用起来,无法验证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这项技巧。也许实际运用起来我发现依然不会,这时候就要检查是否按照教学方法去使用这个技巧了,也许检查完我发现教的是office365中的PPT技巧,而我用的还是2007版的PPT。


所学的功能在我的系统中完成没有,那我就要调整方向,先把版本升级了。升级我们的认知,也是一样。



课程总结


恭喜你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看完了长篇大论的第一节课,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巩固了一些你过去有的知识,也有收获了过去没有的知识。


但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听懂那么多道理,也许不是真的懂了。


我希望你现在真正的懂了,人与人之间最大差异在于认知。不同层次的认知对待事物的观点也不一样,低层次的认知就是坐井观天,高层次的认知能够让你思考更加全面。


学习知识是提高认知的最有效方法,但看完了也未必都会,我们经常会学完就忘,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缺陷所导致的。

为了让我们更高效的学习知识提高认知,通过刻意练习,能够加强我们对获取知识的记忆以及应用;通过冥想锻炼我们的意志力,能够让我们更持久的学习知识;通过功利性学习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率的帮助我们学习知识。


但是,这些都只是方法,提高认知的过程很长,未来的持续学习这一系列课程,也是种提高认知的方法。


爬上山顶,不是为了让全世界看到你,而是让你看到整个世界。



课后练习

看完学会,知行合一,才能更有效的掌握知识。


  1. 试着去冥想一次,并记录冥想时和冥想后的感受;

  2. 思考你在生活中应用“刻意练习”的事例;

  3. 用“功利性学习”的方法制定你的学习目标跟计划。


请将你本节课的课后练习学习心得写下来分享给大家,只有思考实践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你所获得提升也会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长文丨成长的过程就是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