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

第10届艾特奖获奖作品将于5月16日全球发布。受全球疫情影响,艾特奖组委会特别联合腾讯科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线上全球直播方式进行“云”颁奖。

      届时,国内知名媒体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南方+、爱奇艺、企鹅直播、Bilibili,以及国际知名网站Facebook、YouTube等平台将进行全球直播或转播,预计覆盖百万观众。

      作为艾特奖国际评审团权威专家,值此艾特奖十周年之际,近日A963设计网对贾倍思教授进行了专访,本文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他对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思考。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1张图片

△ 贾倍思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鲍姆施拉格·埃伯勒建筑设计(BE)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和主创建筑师

      并担任建筑研究与创新国际协会(CIB)W104“开放建筑”工作组的联合协调人,博士生导师和建筑设计教师,还先后担任香港大学建筑学教研组组长。他还在香港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史,亚洲建筑史,和城市住宅发展等方面的课程。他带领学生先后在国际性和区域性比赛中获得超过30个奖项。并发表了著作《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长效住宅》,《型和现代主义》,《大师建筑画》等专著。1996年起,先后参与和承担了数十项基于中国大陆及香港的住房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研究项目。在国际和国内期刊上发表80多篇论文,这些期刊包括《Open House International》、《 Landscape Research》、《 Habitat International》等。他同时还是《Open House International》,《Time-based Architecture》和 《新建筑》编委。

      【记者】:庚子鼠年,神州大疫,在这场席卷全球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居其中,刻骨铭心。能否与我们简单分享下,在这期间您都有着怎样的经历与思考?这场疫情又将对全球建筑与室内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贾教授】:可能我们从来没有机会认真地想过,以家为中心的室内生活环境多么重要。这次疫情让很多人长时间待在家里,能让人反思生活的素质和空间的关系。疫情过后,更多的人会更加习惯待在家里了,甚至家庭办公的人会多起来,生活方式也会出现变化。可能会对建筑的空间,特别是室内空间的素质要求更高。

▲瑞士苏黎世住宅综合大楼

      现代城市和建筑设计,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的城市住宅设计,在20世纪初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从高密度的阴暗潮湿的多层街巷式的住宅,变成了今天我们习以为常大间距,大开窗,强调绿地,采光和通风的住宅形态。这种变化起因于当时欧洲连续不断的瘟疫,需要城市和建筑以形态的改变,来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所以建筑形态,人的健康和瘟疫在建筑史上曾经密切相关。

      从技术角度来看,厨房、卫生间和管道的设计会出现很大的改进。从人文角度看,建筑室内的综合质量,特别是感性素质会有大的提高——因为家是人身心健康的最后堡垒。居住形态的研究以后会更关注服务设施,居民健康和空气质量, 特别是负氧离子和PM2.5。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2张图片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3张图片

▲奥地利卢斯特瑙2226

      【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下,在您的教学+建筑设计生涯中,都经历过哪些成长阶段,面临过哪些重大抉择,给您带来了哪些启发与感悟?

      【贾教授】:建筑涉及的内容很广,对人的生活素质的影响又很大,“体验”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而体验又和人的阅历和年龄有关。所以有人说建筑是建筑师一生的学习过程。

      我的经历可以用纵向和横向两坐标交替上升这么一个模型来解释。初学时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从组织建筑平面开始,就是综合思维,或称之为横向思维。后来由于环境的影响,我更关注建筑学和建筑形态本身的逻辑性,我称之为纵向思维。后来通过出国学习、开会,接触的风景人情和历史建筑多了,也开始用不同的语言交流,又开始意识到各地建筑文化之博大精深,这是又一次的横向思维。后来具体的科研和实践的工作又让我不得不关注不同的课题和 的项目,认识到了肉眼看到的建筑之外(或是之内)的东西仅仅是表象,这又是一次纵向思维过程。就这样循环往复。但如何说有上升呢?就是在每个阶段我要有一些说的过去的成果。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4张图片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5张图片

▲ 武汉青山印象城

      【记者】:大学教授、设计机构管理者、建筑师、建筑室内设计竞赛评委……每一种身份下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责任与使命。您认为这些身份之间的异同点和连接点是什么?对您来说的价值和意义为何?您变与不变的标准与坚守有哪些?

      【贾教授】:对学习的兴趣和体会到一些新东西的满足感,是我愿意做不同事情的原因。比如在艾特奖评审过程中能看到那麽多优秀作品, 每个作品都能给我很大的启发。教学,科研和写作的好处是能经常擦亮眼睛,看问题深远一点,广阔一点。刚才我说的建筑学习是体验的过程。体验是需要准备和“工具”的,学术就是这些工具。

▲ 青岛蓝色硅谷城市规划

      不变的是对建筑行业的责任心。因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不动产。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要明白为什么社会需要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我们也要让社会了解这个行业的价值。从小的方面讲,要让我们大批的建筑设计类学生毕业后有饭吃,有尊严。

      【记者】: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请您从城市建设角度谈谈,当下的城市建设更呼唤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建筑设计师应该有怎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贾教授】:首先是敬业,只有自己做好业内的事情,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这次疫情期间,广大前线医务人员被称之为逆行者或者英雄。但从业内人士来看,他们进了自己的职责——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承担这个行业的责任和荣辱。

      实际上,医生和建筑类设计师很像,他们既要有科学的知识的积累,也要和人打交道。医生要面对人的病史和身体条件下药,设计师要根据具体项目的环境,资金和需求提出方案。但医生和建筑师有一点不同,医生明白自己是在给别人看病,而有些设计师老以为是给自己做设计,出作品。我们要想真正地敬业,向医生学习不无道理。

▲ 比利时柯提里爱克医院

      【记者】:近年来,标新立异的建筑越来越多,建筑表面的奢华和形状各异都呈现出设计浮夸的态势,在一系列结构异常复杂但安全系数却未知的情况下,您认为建筑师应如何在建筑美观性下把控建筑的安全性及实用性?

      【贾教授】:既然建筑和社会文化有关,它的价值就会超越结构,功能和规范。不同于装置艺术,真正的标新立异的建筑,一定是多学科结合,和团队共同努力的产物。建筑的美是多方面的需求,包括结构和安全需求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建筑的好坏不能单靠肉眼来判断,需要结合知识、体验、经验甚至数据综合考量。

▲卢森堡大学科学实验楼

      【记者】: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定义当下的“中国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对国际建筑设计界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贾教授】:中国建筑设计和中国的其他许多行业一样,过去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首先得益于中国的开放政策,其次得益于全球化的趋势,当然更主要的中国建筑师自己的努力。但前两者是条件。中国建筑如果要为世界建筑行业做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历史文化内涵,找到基因和动力,另一方面可能更加重要,就是打破“出生地”的精神包袱。

▲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建设工程

      【记者】:如果说“古建古城改造”、“城市更新”是基于传统活化当下,那么“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则更侧重思索当下面向未来。作为时下建筑设计界四大关注热点与重点,您认为这将对城市建设、建筑设计、人民生活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贾教授】:首先四点总比一点好。我们既要“古建古城改造”、“城市更新”,也要“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因为这四点都是面向未来的。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6张图片

▲2019年贾倍思教授作为艾特奖国际大师论坛主持嘉宾分享“可持续发展的高智能设计”

      我们往往狭隘地认为“可持续建筑”是节能技术、材料和设计在建筑上的运用。实际上可持续的概念包括了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文化、社会、经济和材料、石油、太阳能,和参与设计、建造、管理和使用的人员,都是属于建筑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设计来发挥资源组合的效益,才是可持续建筑的目标。

▲瑞士戈绍学校大楼翻新

      但不同的项目资源条件是不同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项目强调“修旧如旧”,有的项目强调创新和实验。但任何一个好项目都不可能把传承和创新完全分开。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7张图片

▲世界各地的BE建筑设计事务所

     【记者】:您认为奖项和荣誉,对建筑设计师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自身经历简单谈谈。

      【贾教授】:首先这是对建筑类设计师的鼓励,特别是因为付出巨大努力,有所突破,或者比别人做得好,或者对其他人有借鉴意义,都要肯定和鼓励。荣誉可以促进行业内的人做出更多的努力。其次获奖作品代表了设计素质和设计业发展的趋势。即使是获奖者本人,很多时候都是孤独和迷茫的, 获奖代表了一种方向性的肯定。第三,我更看中这些奖项的社会价值。我们BE有的时候作品获了某个建筑奖,我们的甲方比我们还高兴,这是让人最感动的时候。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8张图片

▲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倍思(右)与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会长、HHD 假日东方国际设计机构创始人洪忠轩(左)为第九届艾特奖获得者颁奖

      【记者】:作为艾特奖国际终评评委,请您简单谈谈今年艾特奖参赛整体作品如何,都有哪些亮点与不足之处?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作品吗?

      【贾教授】:艾特奖今年和往年一样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印象较深的是住宅建筑设计和绿色建筑两大类。我比较关心城市大量性建筑,因为这些建筑对普通人的生活,对城市乃至世界的环境影响很大。这类建筑看似平淡,但要脱颖而出很不容易。和往年不同的是,这次绿色建筑项目丰富,来自不同的国家,而且都是较大规模的大众化的建筑,这说明绿色建筑已经从小规模的实验性建筑,进入了大量性建筑。这是建筑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记者】:艾特奖到今年已经是第十届,您对今年艾特奖评审工作总体感受如何?较之上届有哪些进步?

      【贾教授】: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爆发无疑对评审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评审依然按原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这要感谢组织者和工作人员及时转用网上评审,工作量可想而知。没有这些工作,我们评委无法全面,准确,及时地进行评审。

      【记者】:今年艾特奖共收到全球53个国家地区7637件优秀设计作品,您认为艾特奖对于全球设计师、全球设计的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贾教授】:艾特奖将为全世界为普通人服务的大量性建筑设计质量的提高树立方向和信心。

      【记者】:站在「艾特奖十周年」历史节点,回望艾特奖设立“国际学术委员会”和“国际评审委员会”的初心与使命,是评委们一如既往的支持与肯定成就了艾特奖今日的学术高度。作为艾特奖多届国际评审团成员之一,您对艾特奖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期许与建议?

      【贾教授】:艾特奖占天时地利的优势。它既可以将国际优秀设计思想引进中国,也可已将中国的优秀设计推向国际。它既可以竖立中国建筑类设计的素质标准,也可有成为国际性高标准设计的参照系。要做到后一个目标,当然还有很多“事”要做。令人欣慰的是,有些事已经开始做了。

      /////////

      第十届国际空间设计大奖

      IDEA-TOPS艾特奖

      5月16日全球直播颁奖盛典

      14:30—14:35     直播开始,主持人介绍本次直播活动

      14:35—14:45     播放艾特奖宣传短片

      14:45—14:50     领导致辞

      14:50—14:55     播放本年度艾特奖评审短片

      14:55—15:15     艾特奖国际评审代表致辞,分享本届艾特奖特点  

      15:15—16:50     线上揭晓颁发第十届艾特奖18大全球最佳设计奖

      16:50—17:00     直播结束

      因当前疫情席卷全球,艾特奖参赛及获奖的中外设计师无法参加大型聚集活动,第十届艾特奖颁奖盛典特联合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线上直播方式面向全球发布。届时,国内知名媒体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腾讯新闻、新浪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南方+、爱奇艺、企鹅直播、Bilibili,以及国际知名网站Facebook、YouTube等平台将进行全球直播或转播,预计覆盖百万观众。

      第十届艾特奖共收到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挪威、丹麦等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设计作品7637件,本届艾特奖首创18位全球最佳获奖者联袂演讲,结合全球顶尖水平的最佳获奖作品全球首发,洞悉并引领全球设计趋势,敬请期待!

      关于IDEA-TOPS艾特奖

      IDEA-TOPS 艾特奖,是中国境内最具国际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设计奖项,旨在打造全球最具思想性和影响力的设计大奖,发掘和表彰最佳设计师和最佳设计作品。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挪威、丹麦等53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及室内设计师参赛,更让一批真正有思想有潜力的设计师们迅速成长。

      第十届艾特奖参赛作品数量再创新高,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7637件作品。作品囊括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绿色建筑、数字建筑及商业空间、文化空间、展示空间、交通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娱乐空间、酒店、会所、别墅大宅、公寓、样板房、陈设艺术、光环境艺术等18大专业类别。

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_第9张图片

     第十届艾特奖国际评审团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孟建民担任主席,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博士、台湾亚洲大学副校长刘育东,中央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仲德崑,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贾倍思,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创院院长彭军,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文化遗产现代科技保护研究院院长许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克扬,以及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公司Benoy环球董事Trevor Vivian,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公司MVRDV亚洲总监Steven Smit,墨西哥知名建筑事务所FR-EE合伙人Mauricio Ceballos Pressler等12位来自全球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联袂组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学习,非商业化使用,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后台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香港大学贾倍思教授:面向普通人的高质量设计将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