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温度的书


      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犹太人,他们在不相识的时候,各自为了躲避同一场战火,不远万里从当时的俄国逃难到了中国哈尔滨,然后又辗转来到中国南方的大城市——上海。机缘巧合地又相识并结婚,还生下了三姐妹。她是其中的老二,生于1927年8月5曰,名字叫丽莲·威伦斯,小名叫丽丽。从此,她随家人生活、成长在上海,一直到1952年才经香港、日本,最后定居在美国。后来丽丽写了一本书《一个犹太人的上海记忆》,经刘握宇的翻译,我得以读到这本书。

      丽丽回顾的这段历史包括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的日子、国共内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时的情形。有细节、有内容、有人物、有情感,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特别是我家老房子也在当年的法租界中,出门就能见到那些20世纪初从法国买回来的梧桐树,而当年丽丽读书的法国公学,如今的科学会堂更是天天走过。丽丽常去听音乐会、游玩的顾家宅公园,如今的复兴公园也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所以,读丽丽的文字就有一种亲切感,也非常熟悉她笔下描写的一些建筑、街道和住宅。至于丽丽爱吃的大饼、油条,也是我们当年曾经的早饭,更觉得与作者有了心灵上的共鸣。

      庆幸的是丽丽一家不是从德国等逃难上海的那批犹太人。那批犹太人都被隔离在虹口的犹太定居点,生活条件等都很差。丽丽一家来上海比较早,尽管是无国籍,但最终留在了法租界,这样无论是居住、还是生活,她们一家都是比较安逸和富裕的,并且还有车和保姆。这样丽丽才得以有充分的时间看到了当时真实中国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也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居住在上海的外国群体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等真实情形,填补了一些资料上的空白。这本书可以当小说看,也可以当资料看。总之,这是一本可读的、有温度的一本书。如果你也对老上海感兴趣,不妨也拿来看看。真的不错的,听我的,沒错。


一本有温度的书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有温度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