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31-《电醒人心——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

简读31-《电醒人心——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_第1张图片
电醒人心 [美] 托马斯·布拉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本书副标题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封面上的“THE MEN”应该是个校对错误。该书英文版称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是“服从实验”的开创者以及“六度分离理论之父”(Creator of the Obedience Experiments and the Father of Six Degrees)。

本书是米尔格拉姆的学术传记,作者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方向就是服从权威,他更是把米尔格拉姆及其学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并因此而获得受邀2001年度斯坦利·霍尔演讲的殊荣。(斯坦利·霍尔 Granville Stanley Hall 1844-1924,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哲学博士,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弟子,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

米尔格拉姆小时候生活在纽约的布朗克斯(The Bronx),津巴多(“斯坦福实验”的创立者)是他的中学同届校友。米尔格拉姆的学习与学术轨迹是从哈佛(1954)到耶鲁(1960)再回到哈佛(1963),在得知自己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职位无望之后,去了纽约市立大学(1967)。

米尔格拉姆师从或共事过很多著名心理学家,如奥尔波特、布鲁纳、阿希、埃里克森、利斯曼、罗森塔尔等。他智商很高,兴趣容易转移,喜欢搞点恶作剧,喜欢用迷幻药找灵感。婚后则以家庭为重,到哪里工作就带全家去哪里。51岁死于心脏病发。

米尔格拉姆在师从阿希期间所做的从众实验跨文化研究,是其后来的“服从实验”的引子和灵感之源。阿希从众实验的材料是线段,而米尔格拉姆使用的方法是行为——(虚假)“电击”。“服从实验”关注的是人在压力情境下会不会做出对伤害他人的事情,用米尔格拉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在主试的命令下会走多远”。服从实验的基本要点:

(1)报纸广告招募志愿者,实验目的为“记忆研究”,报酬为4美元+0.5美元(车费)。均为男性,20-50岁。

(2)实验助手2名,“威廉姆斯”是“主试”(施压者),“华莱士”是“学生”(受害者)。

(3)1961-08至1962-05,实施“四段距离系列”。考虑到实验伦理和被试福利,实验结束后均向被试告知实验的真实目的(“事后解说”)。对于该实验所引发的涉及“欺骗”的指责,米尔格拉姆认为“欺骗”一词带有负面价值负载,应使用“表演”或者“技术性错觉”更为合适。

(4)实验结束半年后,被试会收到详细实验报告以及一份调查问卷,对被试在实验中的感受进行跟踪调查。

米尔格拉姆认为,“我们能从这个研究中学到的最本质的经验就是:那些埋头分内工作、对自我角色毫无异议的普通人,会成为可怕的破坏性行为的媒介”(页226)。书中提到,有一位被试是电力公司雇员,他自己曾经“奉命”对拖欠电费的用户切断电源,即便是在寒冷刺骨的天气。他在现实中,就是一位压力之下的“施虐者”。

服从实验酝酿与结束的时间与艾希曼(屠杀600万犹太人)被秘密逮捕和最后宣判并执行死刑的时间具有非常一致的巧合性。秘密逮捕艾希曼是1960-03-11,该实验酝酿于1960年,1961-08-07开始实施。艾希曼被执行死刑是1962-05-31,该实验全部结束是1962-05-27。对于“服从研究”与大屠杀之间的关系,米尔格拉姆写道:“事实上,所有人身上都潜藏着盲目服从,但是德国将这种潜藏转变成真正的兽行和血腥的屠杀,他们不能因‘服从’而得到赦免”。本书作者也特别指出,解释大屠杀与为大屠杀辩护,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一定不能混淆。

米尔格拉姆一生研究贯穿的主题是:情境具有改变人类行为的巨大力量,也因此被称作是“情境主义”的领军人物。除了服从实验,米尔格拉姆设计并实施的丢信实验(1963,社会态度测量)、小世界实验(1979,六度分离现象)、地铁让座实验(1972)、城市心智地图实验(1973)、西哈诺模式研究(1977)都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学生说,他总是能把一个简单的发现变成可以执行的心理学实验。此外,他还拍摄过纪录片《城市与自我》(1972)以及四部社会心理学教学电影(1975-1976)。

米尔格拉姆如是说——

本世纪的社会心理学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因素通常不取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他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页99)

当个体站在权威的对立面时,如果他所在的群体中有人支持他的反抗,那么他就会做到最好。人类的相互支持是反抗集权力量最强大的武器。(页94)

社会心理学实验中有一些类似戏剧的因素,研究人员可以用他们的天才设计出独具创意的问题,但是结局总是要留给被试来完成。。。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有问题,而不是答案。从这一点来说,剧作家能够控制故事的结局,这真是一优势。(页164)

我的实验研究中有一个内在的模式,都是在研究受社会力量影响的人的模式,而人们经常对这种影响浑然不知。。。当然,这只代表着社会生活硬币的一面。每个人作为个体,也会出于内在需要而自发行动,主动构建我们的社会世界。。。我将检验这一面的任务留给了其他的发现者。(页244)

2020-07-02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读31-《电醒人心——米尔格拉姆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