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书笔记

我们每个人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差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后。实际上不可见的时候是在三岁以前。在每个孩子都非常活泼,在地上蹒跚学步的时候,看起来没有差距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差距已经逐渐被拉开了。

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引起白宫重视的学术研究,这是一本送给父母的语言教育启蒙书。

这本书的英文叫《THIRTY MILLION WORDS》,3000万词,不同的家庭当中对于孩子在三岁以前所听到的词汇的差距量达到3000万字之多,他们最大的教养方面的差距不在于态度,不在于物质条件,而在于父母和孩子所说的词汇量。(这3000万字包括重复的词语)

我们很重视煤炭资源,水,电等资源,但是实际上我们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是被大家忽略的却又不收费的,那就是父母的语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语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它能够改变我们整个国民所有孩子的基本素质,让大脑的神经元链接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健康,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但是因为它不可见,不可度量,不可买卖,所以我们觉得它似乎没有那么重要。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希望大家不要出现思想的停滞,不要等到孩子跟别人的学习成绩出现了差别以后,你才会去反思说我是不是应该做一些改变,我们应该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做一个好的父母。

儿童的语言当中,平均95%的词汇和父母是意义的,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看到你的孩子怎样说话,你就可以反思到你是怎么说话的。

孩子在9个月以后学习差异就已经存在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读写水平将决定着他今后上什么样的大学。小学三年级以后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了。

妈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将决定孩子体内分泌的激素,这个面无表情的实验会伤害到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

如果在小时候不学,你发现在长大了再去练习很难。所以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的语言是如何的珍贵,可想而知。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跟孩子对话才是科学的呢?那就是3T 原则。

第一个T :TUNE IN 共情关注, 你跟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始终共情关注他,你要把他的情绪感觉帮他讲出来,你要不断地解释他这种感觉,这种共情关注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快速的学习,因为孩子那么小他怎么可以跟着你的方式去吃饭,去大小便,去学习,完全跟着你的节奏,如果非要他跟着你的步伐那他就会变得特别的焦虑,带来皮质醇的分泌,最后你也生气,他也生气。

所以,当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去玩积木,你就给他解释积木。

共情关注的时候可以用儿化语,因为孩子就喜欢可爱的话,喜欢叠加词,如拉臭臭,吃饭饭,喝大牛奶。

第二个T : TALK MORE-充分交流

要多说,不要把孩子扔给手机,因为手机既不关注,要不交流,也不轮流。你不断地解释孩子所发生的事,这些跟孩子都是学习,因为这样孩子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和你的陈述联系在一起。

交流的时候少用这个,那个,这些代词,孩子听不懂。同时学会脱离语境,就是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讲。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复读机,也可以跟孩子讲很多想象中的事情,扩大词汇量。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的跟这个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尽量去延伸他的想象力,用平行谈话,脱离语境,以及言语扩展的方式帮孩子丰富他的词汇,以及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

第三个T : TAKE TUNES -轮流谈话

要制止孩子去做一件事,要用因果的关系去解释,但是大部分家庭运用的却是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无法给孩子建立更多的连接,只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第四个T:TURN IT OFF -关掉它 ,把电视和手机关了。

因为电视和手机这样的工具,虽然也能和孩子说话,但是它完全不三T,不关注,不交流,不轮流。孩子通过你和他所做的反馈,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这才是他情商增长技能提升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机前面的孩子情商低的原因,在学校里爱打架,因为他不知道别人会痛,他没有跟别人互动,感受不到别人的想法。

美国的数学是比较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学数学学的太晚。学数学还是要趁早。

如果父母整天用命令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孩子的自控力就会下降。因为他不认为这些东西需要我管,他不会去探索规则,不会去尝试自己掌控这件事情,所以他的自控力就会下降。所以一定要减少命令型的语言,改成建议提示型。你可以做提示,可以提建议,可以告诉他因果过程,但是你要让他自己尝试着去控制自己的人生,这时候他的自控力才会不断地增长。

善良 同情 道德 ,用更多的名词来跟孩子沟通,而不是动词,你会发现孩子更容易接收这些道德的观念。

在我们批评一个人的时候,要学会基于一个人的行为的批评,而不是基于人格的批评。

如果连善良,自控力,思维模式,包括数学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跟3T原则有关的时候,父母的语言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上非常重要的资源,

父母和教育者是一切教育的决定性因素。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孩子的起跑线不是重点小学,孩子的起跑线是父母愿不愿意跟他多说话,是父母愿不愿意用更加丰富的,科学的语言方式帮助孩子去建立足够丰富的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语言》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