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年味儿。

林语堂说,人要吃当季的蔬菜,做当季的事,今天大年三十,不写点关于过年的东西,就太不合乎时宜了。

这个全球最多人口共同欢庆的节日,也是一部无字教科书,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生命与血液。

对我小时候来说,过年这一天是极为特别的,盼望着,倒计时着,在早早响起的鞭炮声中终于等来了它,不用大人催,自觉地起了个早床。

这时候,母亲已经在一团白雾的厨房忙乎了半天,她像一个一人组的乐队,一手持竹筷,一手拿锅铲,来回在不同烹饪乐器之间转换,奏响一幅年饭烹制交响曲。

父亲也没闲着,生炉子,熬卤汁,做卤菜,熬浆糊,贴对联,打扫院子,又不时给牲口换食料。

我和妹妹闲来无事,像小领导似的,厨房里,院子里来回跑,专门视察父母亲的工作,有时候调皮了,说上一句龙啊,鬼啊之类的话,母亲不经意听到了,一边忙乎着,一边从厨房探出头来呵斥,大过年的可不能说龙啊鬼啊之类的话,注意说话,懂吗!母亲总不忘把先辈的讲究一点一点传给我们,我们也尽量配合着这些神秘的规则,比如不能往外倒水啦,不能讲鬼字啦,不能洗头啦等等。

到十一点左右,平日寂寥无比的山里隔三岔五就响起一阵悦耳的鞭炮声,宣告他们家的年饭已经开动了,我不是急性子,却也好奇自家的年饭什么时候开始吃,母亲总说,不急,今年是你升学的年份,要做五道菜,五子登科。又或者,今年慢一点,要做八道菜。每道菜背后的讲究都不一样。

终于要吃团圆饭了,父亲在院子里摆好鞭炮,点燃引线,院子里顿时硝烟弥漫,劈啪声不绝于耳,我在一片嘈杂中感到莫名的躁动与激昂,年味的体验达到巅峰。

鞭声结束,全家关上门,拉开灯,开始享用母亲忙活了一个上午的作品。可是,往往因为零食吃太多,到了饭点的时候根本吃不下了,只好随便吃几口菜,喝几口现在已经叫不上名的饮料敷衍下。

我的心思全在刚才放掉的那堆鞭炮残骸上,一丢下碗筷,便急急地开门去里面翻腾,要找出一些还没有燃放的小鞭炮,收集起来,把他们的引线一个个拽长一点,然后去厨房拿一跟长长的棍子,去灶膛里烧上一番,等木棍的前端烧成红芯了,拽出来,去院子里把排成一排的鞭炮引线一个个顺次点燃,好不开心!

是的,童年里的年味是什么?就是父母亲的忙碌,肆意的玩耍,数不清的老祖宗规矩和山村难得的欢悦。

工作后,我也尽量回家过年,平衡两边的家人。父母亲年纪大了,特别期待儿女欢聚,他们那颗期待过年的心啊,绝不弱于我们童年里的期盼。岁月在变,生活条件在变,大家分成了小家,但许多东西还是没变,父母亲的张罗与忙碌没变,家人欢聚的热闹更甚当年,小县城里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依然那么悦耳动听。

就像今天,我和孩子还偎在床上时,母亲已经起来忙活好一阵了,窗外不停响起鞭炮声,女儿虽不到三岁,却也感受到了这一天的特别氛围,文化就这么无声息地传承着。

这片华夏大地,曾经拥抱了几千年的宗族乡土文化,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宗族文化和熟人逐渐被陌生文化代替,终然如此,几亿人口的定期迁徙依然在这片土地发生,有些东西,已经深深渗透在血液里,不会轻易流失,那就是亲情与团聚。

愿这个春节,你在浓浓亲情里享受团聚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就是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