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疲惫生活与英雄梦想

当这部打着"技术改革"旗号的电影终于登陆我所在城市的院线时,舍友说"全国就那么几个城市有最佳观影体验,我们这看不到最好的,算了吧。"

我想:"李安的电影,看看故事也是值得的。"

(提示:以下涉及剧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疲惫生活与英雄梦想_第1张图片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战争时期,比利·林恩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士兵,在一次任务中,他所在的B组成员shroom遇险,林恩不惧危险,冲出安全区将shroom带离险境。而这个过程恰好被一台摄像机拍摄下来,视频在美国国内流传。B队成员也因此成为了明星人物,被橄榄球比赛邀请进行中场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林恩和B组成员们逐渐认识到了人们关于战争的不同看法,也逐渐成熟。

起初看到这个背景,会以为这是一部反战片,但看到后来会发现,这更像是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史。

电影以林恩和周围人的矛盾为主线推进。林恩的姐姐想让林恩提前结束服役回家,有电影制片方想让他们的故事搬上荧幕却只给极低的酬劳,周围的所有人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都让林恩难以接受。明明自己才是最大的当事人,却好像成为了局外人。

林恩最大的困惑是"明明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为什么会获得这么高的赞扬?"。

电影中不断重复出现林恩救战友的镜头,如林恩所言"这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先是战友离世,又是自己和敌人的近身肉搏,险些丧命。这切切实实发生的事情,在视频被放到网上之后,变成了公众为了塑造英雄形象的一种工具。

视角回到林恩的战友们,很写实。中场表演之前是舞台烟花刺激了战士神经,告诉了观众战争带给战士的伤害。而在中场表演结束之后,林恩和他的战友们却被舞台表演者不断催促离开场地。在这一刻的感觉是所谓"英雄"遭受到的莫大不公。

李安在这个故事里,用现实与回忆相交叉的镜头,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现的其实是一个故事的多个方面。

比如另一场戏中,林恩和橄榄球队友们交谈,队员们的问题是"你杀过人吗?杀人什么感觉",镜头回到了林恩的回忆。李安在这里想表达的另一层含义是"根植在男主脑中残酷的回忆与在回到国内后要面对的无数好奇眼光。"

让一个人站到别人的立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电影中的所有人,采访的记者,林恩的姐姐,橄榄球队友,甚至是与林恩产生爱情的拉拉队员,这些人面对林恩时的想法多是并不难猜的"自以为"。最后的制片人一语道破天机"公众的忘性是很大的"。

其实这多像我们的生活。所有人都以为了解你,但他们只是通过别人来满足自己。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成为这个样子。

当外界的看法在内心产生了巨大矛盾应该怎么处理?去听你内心的声音。这是李安在最后一幕给出的答案。这个主题其实未必有多深刻,却非常让人感同身受。

这是一场疲惫生活与英雄梦想的博弈,欣慰的是,虽然有战争背景,但李安也没让林恩变成美国英雄。

他是自己的英雄,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与李安以往的电影相比,目前市场表现欠佳,但在同类型故事中,依然是今年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如果你能熬过最初略显乏味的故事推进,将会是一场不错的观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疲惫生活与英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