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风起云涌的娱乐行业看山景

    隔行如隔山,所以只能看看山景。这山景不逊于真山景。这本身就是娱乐心态,所以我对娱乐产业没有贬义。我只想看看山景。

    看山,动机不同,位置不同,看到的山景会不一样。同样,你看一个行业,其实都是借助某个模型,借助局限的资料看,所以可以说没有人可以看到山的全景。山本来就能迷人眼。这是山的隐喻的一部分。

    我在想我今天拿个什么模型来看,貌似没有现有模型可以借鉴。那就跟着感觉来吧,最后才来总结下,看这个模型是什么样。

    我今天接触了一个跟我自身身份有关的信息:80后为自己偶像平均每个月200以上的只占14.3%.而90后,00后每个相关支出5000元的都超过这个比率。要说明的是这个数据我没去寻找信息源。可能人都对自身相关标签的东西感兴趣吧。我的潜意识就认为这个数据有一定确定性。同时我也知道这是大脑直觉系统思维,大概率是会犯错误的。不管了,因为我不以此为依据。

    看到这个数据,我脑海冒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追偶像是什么感觉?这么强的动力?80后真是苦逼啊。相对而言,尤其80后的尾巴,分配,创业热潮什么的,大部分人狠狠的错过,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错过谓之狠狠。现在又似乎再次被时代“落下”。当我们还停留在我们还是时代前沿的时候,一个深深的“代沟”感似乎就要袭来。

    追偶像是什么感觉?尤其像饭团那样狂热的追是什么感觉?我相信很多80后其实回答不上来。这就是“代沟”感,当然似乎同时我们本身对此是不屑的,这又反过来加深了这种“代沟”。

    我尝试以我有限的各种杂糅的背景知识来分析这种偶像崇拜背后的原因。其实正统学派似乎我还没看到,有也只是接触了零星的点点。我的结论其实很奇葩,是通过对比来看的。

    如果把几代人年龄段对比来看, 她们在追星,我们在干什么,相对而言我们似乎在“玩泥巴”。得出这个结论,我自己都笑了。其实没有所谓高级不高级之说,这本后的本质似乎是旺盛得精力的打发形式不同而已。可以这么讲,我们小时候玩的,她们小时候其实也会感兴趣,只是时代原因,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东西更好玩了。追星这种现象的盛行,似乎又一些新的东西出现。我在这个视角下看到地是, 因为同一个“东西”(当然,偶像肯定是人,但其实也可以是事,是人,这里只为表现普遍规律),一群年轻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更多共同经历,更多玩法,年轻人都是被更多更新的东西吸引。

      没错,更多,更新。在这一上散发的话,什么游戏,娱乐节目,甚至某样东西,某件事。一群人,一起经历,一起交流,更多的交流。原谅我此刻想到了“五四”,我自己都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住了,我闻到一种危险的味道,所以我这里就打住了。不过我想讲的是,这个初始模型其实可以帮助人去判断某些商机。


借风起云涌的娱乐行业看山景_第1张图片

  对,商机。一口气写了以上一千多字,感觉似乎今天任务没完成。那就就着这个商机,继续往下看。

      谈到商机,那就免不了谈资本。什么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本质其实都是借助模型来说明问题。所以,不管是在学的,将要去学的,注意抓住这些学科里面的模型,而且要注意,他们可能已经落后几十年甚至更久,所以别指望学所谓经济学就能立竿见影的赚大钱。同样,你学金融也是一样。那么我理解资本的模型是什么呢?水,取它的宏观层面,取它的液态流动态。

      这里稍微展开一下谈谈这个资本水态。水是哪里底就往哪里走。资本是哪里热就往哪里走。只不过,目前来看,这几年,哪里热其实是大众哪里认知低。所以,这个热度是有周期的哦。看势,劝你在宏观层面看水之态势。水有波浪起伏,这里也隐含了山之态势隐喻,动态的山。这个此起彼浮的态势,你如果站在宏观层面,多对比几个行业,像什么房地产,互联网,娱乐什么,以及人工智能,发掘一下背后资本的集结运作,其实就能感知。水能催生一些东西,但也会涨水淹死人的。这里面细细展开其实很有意思的,但却也有很多不可说。因为太多人研究这玩意懂这玩意,其实也会出问题的。山就在那里,首先你要看到它,山铸就了28法则的恒定性。我就不添乱了。

    回到娱乐行业。资本有个基本预判,那就是中国现有大基数的粉丝群体,这是人口红利的一部分。为什么这几年火热,因为90后,00后就只这几年消费力最强。一波,一波,站在资本的角度,有没有种“隔韭菜”的似曾相识感。没错,现在的中国,资本其实以及有集结态,而且这个集结程度很庞大,它们随时在观察等待着时机的出现。我没有营造焦虑的意思,说这些,只想各位能在这背后看到自己的机会,希望以及动力。这里面有政策的干预,因为这里有几个热,资本的狂热,粉丝的狂热,政府怕出事啊。那为什么不阻止呢?这里有一个非常高级的说法,文化输出。因为现在的中国还没能出现一位能席卷全球的偶像。想想要是有这么一位,那会给中国输出多少中国文化?要是不只一位呢?

    为什么要文化输出?首先,它的最好对象是谁?当然是年轻人啦。年轻人喜欢什么,喜欢偶像啊。那么文化输出可以带来什么好处?看看美国好莱坞的输出,就知道这个影响力有多少了。这里不是谁赚谁钱的问题。是外面世界年轻人对中国了解多少的问题。现在中国,很多问题出在别人不了解我们,人家也不想了解我们。为什么?因为不喜欢啊。我们没抓住人家年轻人啊。

      这样一位偶像,或者偶像团体,或其他什么载体,预判是必定会出现的。那么这样一位偶像,要怎样出现呢?当然要靠庞大的粉丝的基数,当然要资本的注入。

所以个人判断国家不会关紧这个门的,国家会在宏观把控。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追偶像,确实也可以消耗大部分多余的精力。那么这么说明国家在这方面是达成了某种默许了吗?

    当然不是,以我们国家的伟大性,其实国家也在摸索其中的。国家当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多干点“正事”。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起来没那么容易,而且现阶段看,留这么一条文化输出的路(文化输出当然还有其他的路,而且貌似还是眼下最重要的问题),似乎也可行,只要掌握一定的度。

    总结一下。想了解年轻人,那就请想想他们该如何大发多余的时间,旺盛的精力吧。 正统学说谓之分析需求,那么未来更多是侧重研究这多余的时间打发,旺盛的精力消耗。你在这里面作作文章寻找机会,或可风起云涌,但请你多积点德,多把年轻人往好一点的地方引。

山景,你看到没有?模型你找到没有?最重要的一句话你找到没有?你的分析模型是什么?山是什么?山在哪里?

我其实不懂,因为我没有好的问题,好的问题,才能引导我们到达山顶。我只是看看山景,而且只能远远的,纯属闲的,我只能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思路,留下来待好好规整规整。希望山在内,在心中吧,以一山化万山,以此为追求。

小算盘:感兴趣话,其实可以自己寻找更多资料数据,研究研究。我当然是希望你能叫上我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风起云涌的娱乐行业看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