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0

前些日子发生了一些事,一位挚友出了一点意外,引起了众多友人的担忧,也包括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的我,而后我努力寻找一些生活值得继续下去的理由,想尽可能留下一些积极的鼓舞,但我发现我不能。

热爱读书写字的人,骨子里多少都带着一点敏感,从而会显得格格不入,也会悲观厌世。在许多人眼里,这就是“矫情”、“文艺青年”,我也因为想极力避免这些标签,停止学习了很久。

在网易公开课里面,断断续续的把耶鲁大学Paul Bloom教授的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看了一遍,视频中,Bloom教授给人的一生打了个比方,说:有时候你会怀疑,如果人真是由神创造的,那么这个神一定满怀恶意。他把一切最好的东西给了人的前二十至多是三十年,然后一点一点把这些东西拿走,像漫长的凌迟。

大约和这位挚友一样,我并不想我的这些念头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警惕。又想起不久前有个朋友在我面前嘲笑一位年长朋友的“中年危机”,我想反驳她,想告诉她人生必然是走下坡路的,而后却感到解释的乏力,毕竟我一说出口,就会让她觉得负能量爆棚。

类似的负能量、正能量、鸡汤满大街横行,然而正如我和这位朋友之间横亘着的高墙一样,我厌恶这些“精神鸦片”。我身上的“负能量”在她眼里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她身上的积极在我眼里是“少年不知愁滋味”,沟通注定无解。

接受和承担。对于前些日子挚友所发生的一切,我更希望我能有勇气去承担他们的命运,而不是逃避。因而,我自己也有了些许预感,我会做出让我的亲友大跌眼镜的其他选择,但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多一点的傻气。

审视自己。当我单纯把这些事情放在心里时,它们于我是如此的亲切,如此地靠近;书写的行为造成了这种远逝,令我意识到许多事情早已模糊,细节、感受、夜色、灯光,我记忆中的种种都已清晰不再。与这些记忆共存,此刻却如同傍晚与晚霞一样,要同时遁入黑暗,这样黯然相通的感觉,令我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文字本身会让人谦卑、安定,而我也不做他求,写字,权当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封信是我写给自己未来的期许,我希望自己不因恐惧而去选择安逸,而是根据内心选择去“真”的生活,不去拥抱世俗的安定,光鲜,舒服,以及所谓的“成功”。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我只是写下这些给自己的寄语。求仁得仁,得无怨乎。


老规矩。给你,可爱的人。

请不要为了那页已消逝的时光而惆帐,如果这就是成长,那就让我们安之若素。【林海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