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就废了呢?《学记》当中讲了六个方面。第一,“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如果内在的欲望已经向大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想捂一捂、摁一摁,或者说搞来一两桶水把它给扑灭,那就非常费劲了。所以,在萌芽的时候就要有所觉知,采取措施。
第二,“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讲到:“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小的时候精气神都是非常凝聚的,但长大以后就不一样了,开始思虑散逸。散,散漫。逸,漂浮。什么样的心思都有。所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所以,教育一定是越早越好。这是关于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当然,一家人步调一致是最好的。
第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宋代大儒程颐、程颢在《二程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下之动无穷也,必观其会通,行其典礼。为什么不能东一头,西一头?因为天下之动向是无穷的,搞不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向。左边也动,右边也动,什么样的动向都有。那我们要学什么呢?必观其会通,找到它们通用的那个东西。行其典礼,按照基本的原则去做。
第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都需要在群体当中,那我们最好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当中呢?昨天的课程讲到:要生活在有上进心的群体而且要求索于相爱相恤之道。这个群体是有上进心的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当中呈现的是相亲相爱,相互体恤,守望相助。
第五,“燕朋逆其师。”和不正当的人交往。
第六,“燕辟废其学。”做的事有所偏颇。
1938年,马一浮先生在江西泰和避难的时候,浙江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在江西泰和避难。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长就邀请马一浮先生去给浙大的学生们讲国学的讲座。马一浮先生在那场讲座当中,他这么说: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就是希望我所讲能够使大家对于咱们国家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之认识,对中国特有的学问有一个明达的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可以担当大事。
多读原典会让我们固有之学术有一个比较明了的认识。我们每个人的天赋可能不一样,但是你我都可以各自来发扬我们自己的天赋。不仅仅是发扬天赋之知能,更重要的是不受环境之陷溺。
前面所学“兴”和“废”都是大的原则,原则导出方向,那更重要的还是要上路。在上路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就是我们心里得有数。只要行进,就会有阻力。如果要和别人一起齐步走,阻力就会更大。
今天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消除那个阻力的干货。
只引路,不包办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1、道:导也。示之以道涂。
2、开:郑玄注:发头角。崭露头角,露其端倪。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兴”和“废”这两个关键字不停地敲击我们的心灵。什么叫知兴废?做为一个老师,有人说叫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就是真的找一个能带我们读书的老师,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我们的生命中能够引路的老师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学记》中所要培养的是以读经为依托,真的能在生命中给人引路的人。所以,知兴废可以延伸到叫知成败,由成败还可延伸到叫知进退。想一想:我们所学这一切真的就是为了最后成这一个字吗?那败了怎么办?随着我们在人生路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就会发现:真正走的又稳健又长远的人,是因为他懂得面对败的态度,可能面对退应该持有的态度要比一味的追求成、追求进更重要。
只引路,不包办
《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打个比方说,什么样的比方?还是讲关键字。一,“道而弗牵”,道者,导也,指示。牵,牵,就是我得拉着你的手往前走。但是,牵就有一个问题了:我们内在的方向是不是一致的呢?如果我们的方向是不一致的,那肯定会产生阻力。所以叫道而弗牵。
二,“强而弗抑”。强,就是给予力量。抑,压抑。强但是不压抑这个节奏很难把握,但是这个节奏非常微妙。因为在强上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叫抑而不强,压抑他,但是又不强,又没有真正给予力量。
比如,让孩子做数学题。有时候为了让他熟练,每天做100道题,做100道题他当然有加强的力量。可是这100道题如果是他会的题,天天重复做他可能觉得很压抑,如果他不会的题,别说做100道,做500道也没用。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握原理。
所以,强和抑它们之间离的非常近。加强的力量稍微过一点点,就变成压抑的力量。一样的道理,如果抛开压抑,只要能从根本上解决,那么一定就是加强的力量。所以教育是一件非常非常微妙的事情,得在中间把握一个节奏。
三,“开而弗达”。看到开这个字,我们很容易会想到开门。开门的时候说,您里面请。那达是什么意思?达就是到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只是负责开门,并不直接用车把学生拉到目的地。为什么呢?我们还是要回到学习的本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开门。可是至于进入花园之后,孩子们是想在花园里摘一朵玫瑰还是想取一朵牡丹,我们就要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让他自己去体验。生命是一种体悟,体验和历练是必须的。
带一颗体悟的心,慢慢去体悟,之后会发现苦也是乐。该让孩子经历的就让他去经历,不要去包办什么。所以,在共同行进的道路上,消除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只引路,不包办。
把握规律,全力以赴
“道而弗牵则和。”共同行进的路上,行成和力是最重要的。学习经典,得到很多和我们同心同德的人。真正同心同德,是最重要的。
“强而弗抑则易。”给力量还不压抑,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了。给力量怎么给?从本质上给,从解决方程上给,从公式上给。把握公式,把握原理,把握本质,当然做起来事情会相对来说会容易一点。
“开而弗达则思。”门打开了,里面请,去哪里自己把握。自己就要有一系列的思考。教育要培养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怎么能够不在环境当陷溺?只有自己有判断,自己有思考,才能不在环境当中迷失自己。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林清玄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片树林,他和他的兄弟们每天都打扫落叶,非常辛苦。这一天他们的父亲就说,我给你们出个主意,在打扫树叶之前先抱着树摇一摇树叶,明天应该落的叶子今天就摇下来了,这样一天就可以干两天的活,明天就不用打扫了。
他们兄弟觉得父亲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原来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扫树叶,现在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抱着大树摇树叶,可是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兄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有一些树叶怎么摇它也摇不下来;二是不管怎么摇第二天还是会有落叶;三就是他们发现摇落叶比扫落叶累多了。
所以,林清玄就总结:其实我们每天把今天的落叶扫干净人生就已经非常圆满了。在因缘的变化当中也只能顺应,尽到全部努力就没有遗憾。有人说这世上有一种失败,我们还是没有全力以赴。只要全力以赴了也没有什么失败可言,顺应没有遗憾,欢喜就可以了。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