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提问》——令谁遗憾的结局?

      有幸能跟随李松蔚老师来共读这本《循环提问》,这书的第一个案例是施耐德一家。案例讲述的是施耐德夫妇的婚姻出现了问题,经由别人的介绍找到了德国系统式治疗师及咨询师西蒙进行咨询,并随后展开的治疗过程。

      在咨询的过程中,施先生与施太太争吵的内容是,施太太的抑郁状态是“婚姻问题”的征兆呢,还是“躁狂抑郁症”的症状?施先生倾向于是因为太太得了精神类的疾病,希望太太去进行精神科的治疗,他认为太太的病是他们婚姻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施太太觉得问题在于她和施先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要改变的是关系,而不是她的疾病。先生认为要改变的是太太,而太太认为的是先生应该做出改变。

     

      治疗的过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循环提问》这本书,令我引发思考的是这个案例的结局:由于孩子的原因他们无论如何都想在一起,基于这一点施先生和施太太进行了一个协商,将一楼作为先生的空间,而二楼作为太太的空间,彼此共处,但互不打扰。作为父母,他们继续彼此合作;但是作为伴侣,他们却是分开的。对于局外人来说,例如邻居们,他们过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并且施先生为自己找了个女朋友,而施太太自己也摆脱了她的生病状态。

      说实话,这个结局令我唏嘘不已,并陷入深深的思考,先说说我的疑惑:

1、这样的治疗算结束了吗?这两人的婚姻并没有得到改善,并且进入了另一个奇怪的、虚伪的状态;
2、西蒙这么厉害的大师,怎么没有令两人的婚姻有一个像样的结局呢?要嘛离,要嘛努力为彼此的关系去互动。

    于是,我反复地听了李松蔚老师的第四节课,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1、李老师说到:当我们做一件事时,很容易先去看到没做到的部分,因为要谈没效果的部分是很容易的,而且那个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所以,我们要令自己先不要谈什么地方没做好,而要先谈什么地方我做到了,或者哪些部分是有效果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我思考施太太的状态,是的,这次的治疗结局与我的预期差距很大的。但站在施太太的立场上,至少通过这次的治疗,令她摆脱了抑郁的状态。这和她最初来找西蒙初衷是一致的,她认为她的抑郁是由婚姻状态引发的,但如果这个婚姻状态能调整到不让她发病,这也是一种方式方法,不是一定要婚姻美满才能摆脱病症。有时我们会在治疗中迷失自己,忘记本来我们所想要达到的效果。

2、系统治疗给到的不是一个最佳方案,而是一个经过权衡的、适合当事人的、性价比上最高的方案。这样的方案是以当事人的意愿为出发点,尊重当事人的决定和选择。(前提是这些选择不是伤天害理的)

      我们总是期望着婚姻中两个人的关系是和谐完美的,所以我才会一开始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西蒙能帮助施耐德夫妇回归到一个完美的婚姻状态。但事实是,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的,这其中涉及到两个人的状态、能力和认知。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去解决问题,而问题恰恰出在我们过于着急。说实话,我对施先生在婚姻存续期间另外找了个女朋友这件事十分不认可,但这点我暂且放下。更多的,我站在施太太的立场上去思考,目前的这个状态对施太太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1)通过治疗她至少令自己摆脱了抑郁症的状态,令自己重新恢复健康;

(2)当她从抑郁的状态走出来时,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婚姻的状态是因为她与施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而不是她的病症造成的,那么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和罪恶感。

(3)而目前的她暂时无法再做出进一步的进展,也许是因为目前她自己都搞不定自己,不如暂时放下关系中的乱麻,先把自己照顾好、理清楚了,再去理关系。

(4)有些事,不是施太太看不到,而是她不想看、拒绝看。

      在思考这些关系的时候,我感觉在亲子关系上也是如此:

(1)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是孩子的错,是孩子的不听话造成了亲子关系里的恶化,但事实上很多时候是我们自身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关系的恶化。

(2)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在状态,自己的状态如果一团糟的话,要先把自己理清楚了,再去理关系。而很多时候,当你把自己理清楚的时候,亲子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慢慢地修复。

(3)不要期待问题能立刻得到解决,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自于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光靠治疗师的引导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自身的不断成长,当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问题的解决方法自然而然会呈现在你面前。

最后,我想说这一课带给我的感悟是: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只有适合当下的自己的性价比最高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循环提问》——令谁遗憾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