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高的各类观点的总纲

观点自然蕴含着自己的立场、动机——人都是由于激励才去研究某件事的做法。自我成长的观点不同,由观点扩展出的方法、工具箱也不同,虽然有时看起来很相似。

一、技能的定义

技能是获取利益的应用技术,至少绝大部分是应用。一个技术只要含有应用两个字,那么以这个技术为生的人,大部分做的工作必定是重复和枯燥的,而只有少部分需要动动脑子,从高大上的金融计算机,到疏通下水道都是一样。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熬过去重复工作,就是好事;熬不过去,就是坏事。但是,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苦熬,却又涉及到认知了。所以,可以说技能是在认知判断下可以有效获取利益的应用技术。有了正确的认知,剩下的内容就好坚持下来一些。

二、获取利益不止有通过技能

虽然技能的目的是获取利益,但获取利益并不只有技能一种,还可以通过给予。这里说的给予,除了亲族(包括婚姻)之间的利益转移,还有通过维系一种亲密度更高的小圈子关系(包括师生、领导下属、情人关系)来请求利益转移。想要搭建健康的小圈子,一起打球、打电玩、玩音乐是一个好的开始。音乐有助于接触有钱人(有闲说明他们更有钱),因为是跨界的,而且无用,远离急功近利者,对有钱人来说,通过音乐交友比较安全稳定。打球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因为不够优雅,所以效果不如音乐好。

技能必须在有平台的基础上,没了平台,技能就是无用,因为技能的定义说明它是一个应用技术。这种技术不像那种无用的哲学,他们不考虑非要有用,不需要基础,不需要向别人展示。但是如果想通过给予获取利益,靠类似“无用”的东西靠近既得利益者(如上文说的打球),是一个好办法。这中间,学习表演和知晓心理学很关键。

简而言之,挣钱两条路,靠才吃饭(应用技术),靠脸吃饭(无用之用)。

三、在哪里使用技能

既然本章宗旨是自我成长,那么我们多聚焦技能。因为菜就是原罪,即使幻想贵人相助,自身如果没有技能,绝对走不远也走不好,贵人如果想到没法撒手让你自力更生,就不会帮你。

关于在哪里使用技能、增长技能,有两种不同声音。一种认为主要靠自己,另一种认为主要靠体制。

靠自己的支持者认为,如果你条件一般的话,就不要考体制内了,即使是机关也不要去,因为你基本上这辈子只能靠天吃饭。这个靠天吃饭意味着看似自己获取的利益好像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而且还算稳定,但是他虽然能保证你的温饱,也仅仅只能保证你的温饱,自从你一个一般的条件的人进入基层或者机关的那一刻起,你的命运已经不再由你自己来掌控了。所以,即使是要承担失去旱涝保收的风险,人也值得自己去掌控自己的命运。支持者认为,因为技能本质是一种应用技术,绝大多数都是重复工作,只要别把自己太当人,别把别人不当人,迟早也能获取很多利益。所以,在技能选择上,他们也是以挣钱为导向,或者在精力充沛、条件允许的时候,以高学历名校名企为导向。身边的成功案例频频进入他们的视野——比如家族里的某个同辈,不过大专学历,但就是专业选得好,学的儿科或者整形、牙医、眼医等等,现在一年也能挣20个左右,比当时班上好多本科都过得潇洒,或者,专科毕业先入体制(合同工亦可),熟络人脉后再下海,承包一些工程,不知道赚了多少钱了,别墅都好几套——但是事实可能不仅限于此,可能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有一个很牛逼的爸爸、死党、战友、兄弟,或者有一个赏识他的领导,也可能这些人吃过自己吃不了的苦,也有可能机缘巧合。

靠体制的支持者认为,条件一般,更应该进入体制,因为佼佼者毕竟是多数,而你在最灿烂的青春年代又没有赶上自我成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感觉,也应该进入体制,好换取一个稳定的收入和稳定的家庭。他们也承认GWY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还是认为可以榨取比别人多一些的利益,他们会充分利用好政策空间为己所用,从住房公积金贷款到通行证办理。“错过什么不能错过政策”就是他们的想法。如果还要少损失一点,他们会选择最轻松的体制内的部门,来减少自己的损耗,好在体制内和体制外过双重寄生虫的生活。

靠自己的支持者多见于未婚人士(或未育),后者多见于已婚人士。虽然从中国发展的局势来看,很容易武断认为靠自己是政治正确的。但混合型的技能使用环境,可能才是最佳策略。

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生活在北上广,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生活在纽约旧金山。在新旧气息交织的环境生存是大部分人的常态,如果能比较好地利用体制内外的优点,规避体制内外的缺陷,才是使用技能的好办法。

到底在哪里使用技能?一句话,在自己身上。

三、技能的保持和提高

保持技能,和保持健康一样,需要长期坚持。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文火慢炖,绵绵不绝,才是事业常青的第一要义。

技能的保持和提高,有实际意义上的,也有心理层面上的。

1,在实际意义上保持和提高

1)学会啃老。啃老也是一种孝顺。我经常听一些家里条件不错的朋友说,他们从来没靠过父母。我觉得如果只是装装逼倒没啥,但如果你真的有需要,而且有必要依靠父母,而你却因为自尊心作祟不靠,那就真的很傻了。父母辛苦奋斗一辈子,取得一点成绩不就让你靠的吗?正确的态度不是说不靠父母,而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以此来回馈父母。利用身边的条件,站在人脉能提供的东西的基础上,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才是正常的逻辑。所以,不要重复造轮子。

2)认识到存量博弈的残酷,让别人花钱养自己。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博弈,本质都是存量博弈。你多一块蛋糕,别人就少一块。物理学有个概念叫熵增,简单说就是掉坑里了,用社会语言,就是养别人的爹。但是有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不熵增的,比如生命,比如城市,经济体,公司,等等,按理说这些东西都会变成渣才对,但是这些东西在一段时间反而顶着熵增的压力在成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对,它让别人熵增了,或者说它让别人倒霉了。一座城市要运行,要有大量的电力,还需要更多的人力,消耗电力,消耗了别人的青春,城市拔地而起,这里就有个问题,叫“成本谁来承担的问题”,理论上讲城市里每一个人都在承担成本,但是各自承担的又不一样,有点像博主以前说的那件事,你去上班赚钱,工资一万到手八千,如果你家有老人在拿政府退休金,你的那两千块相当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你家了,但是如果你家没有这样的老人,你相当于去养别人的爹了,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逻辑也一样,每个人都是城市的消耗品,但是一部分人同时又是城市的受益者。有点像那个说法,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更平等一些,比如大家同心协力,让城市变的更美丽,但是如果你家有房有公司,美丽的城市里房子涨价了,经商环境变好了,这样你的付出一定程度上从房子和公司那里又回来了,有点像你交的税被你爹给赚回来了,或者说政府修地铁修你们家楼下去了,这玩意是政府税收搞出来的,但是你家房价应声上涨。或者你有个水果摊,附近建了地铁站分分钟流量爆满你还得扩大规模,但是如果你没房子没资产没水果摊,那你的付出变成别人的资产增值了,养了别人的爹,是不是很惊喜,当然了,博主不是在给大家提建议说赶紧去买房,太狭隘,而是说大家做什么事,都要分析下利弊,看看哪些事是在养别人的爹,哪些事是在养自己的。让别人花钱养自己,就要跟上大势,知道咱们国家体制的特点,看准在哪里投资,跟着抱团去蹭。

3)去看看二手市场,看看你追求的东西值不值。如果排列下,人类历史上靠想象力营造出来的三个好东东,我列出下边这三个:钻石;82年拉菲;爱马仕,当然了,博主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到底什么东西最牛逼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没有统一答案。我们上边说的这三个货的内在价值都非常难说,怎么理解呢,首先钻石就是个世纪骗局,这玩意一点卵用都没,而且分割性奇差,不能当做货币,而且储量高到离谱,靠着一句洗脑广告和垄断供应来保持高价,事实上你从钻戒店买个钻戒,去二手市场上卖,那才是钻石的真实价格,你去看看到底值多少钱,你眼前放着一台崭新的挖掘机,你不会觉得它一文不值对吧?哪怕你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但是你依旧知道应该价格不菲。,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很多东西换了环境并不影响他的价值,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换个包装立刻就价值暴跌,因为产品本身跟价格是脱钩的。也就是说,挖掘机的价值是凝固在产品本身上的。

4)看看你追求东西背后的含“故事”量、含“幻想”量。我们上文提到的钻石、拉菲,本质都是故事,剥掉故事本身,东西一文不值,对着你讲了个故事,你就掏高额溢价,这世界上可能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当然了,讲个故事让你买也有点过分,得配合其他套路。故事和幻想含量越高,追求越不值得。中国人刚进坑,那问题来了,咱们现在在一个什么坑里呢,可以姑且认为是“上层社会准入妄想症”,或者换句时髦话说,“你的消费就是你自己”,通过买衣服,买包包,买车,会产生一种“爬到不属于自己阶级的错觉”,通过消费让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自己了,在精神层面得到了升华,因为市场经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用户进行分级,按照消费能力分层,把用户分成好几层,首先满足基本需求,比如大家买车时候八万的飞度基本能解决90%的问题了,还好停车,但是逼格太低。

,然后要提供高质量东东,比如20万左右的迈腾,装逼倒也谈不上,但是能在功能方面更上一层。

5)注意攒钱,但更注意把攒的钱用来买生产资料,否则无用。最好是把绝大部分收入投入再生产。任何一个曾经阔过得家庭都知道,收入的绝大部分要投入到收生产资料,少部分用来消费,资产能给人带来被动收入,也就是你家的爹让别人养,这个逻辑本身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难得要死,需要父母用十几年时间给灌输进去,而且你得自己去实践,技能固化成你自己的观念,而且关键不是攒钱,是攒下来收资产。我们见到很多人过得很节俭,但是没钱,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只懂攒钱但是不知道攒钱是为了干啥,绝大部分人甚至区分不了资产和消费,比如倒退几十年,那时候收入低,但是房子也便宜啊,而且没人跟你抢,而且大家都懵懂,不过问题是99%的人都是那个“大家”。这些年终于反应过来了,但是只会追涨杀跌,这个星球上绝大部分事情的本质都是积累和爆发,积累是大家能控制的,攒的钱少就买个小资产,攒多了就买个大的,然后通过一波又一波的置换往上爬。如果能承担了风险,就适时赌一把,每隔五六年都有一个小浪潮,每隔十来年有个大浪潮,二十年左右有个滔天巨浪,大浪来临的时候抓住机会爬上去,也就翻身了,不过前提是得有资本,而且做一个靠谱的人,“靠谱”这个名声本身也是个资产,和“信用”一样,关键时候能帮上大忙,此外多输出,比如博主天天写,写了好多年,慢慢也积累起来一些链接。至于最后的爆发,那个看人,也看命,不过没有积累,肯定不会有爆发,这个一定不要怀疑,文末,回答大家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不少人说,博主你做这类分享,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了,是不是相当于谁都没做,其实想多了,这篇文章有六千多字,现在微信公号一般不会超过三千字,为啥呢?三千字就是阅读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90%的读者都要放弃,问题是现在看文章的人本身就不多,大部分都去看那种直接刺激大脑快感回路的小视频了,也就是说,看的人就没几个,而且没几个人能看完,其次看完文章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也没啥用,该干啥干啥,我们上文说了,很多东西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十几年给你灌进去,你在实践中固化下来。到最后,文章能真影响到的人,不会有几个人。

6)用逻辑来判断真伪。很多消费观念其实是反复灌才灌输到你的脑子里的,比如比较时髦的说法:,会花钱技能会赚钱;,富人赚钱靠人脉,穷人赚钱靠体力,要做富人,先经营人脉;,聪明的女人舍得给自己花钱;,钱不是攒出来的,是赚出来的,这些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似是而非,比如钱确实是赚出来的,但是赚了钱你全花了,形不成资本,赚的再多的月光族也是月光族,真正大机会来临的时候只能干瞪眼,

7)不要经营人脉。比如人脉那个事,最扯淡,一个穷逼哪来的人脉?穷人被贵人捞基本都不是自己经营的,往往是你本色演出,别人莫名想拉你一把,可能看你是卧龙,或者有潜力,再或者单纯看你萌蠢。穷人翻身,基本靠冒险和长期漫长的积累,等你起来了,人脉就来了,有些钱,不到一定程度根本赚不到。

8)灌输资产、消费、积累、成本、读书、教育的观念。其实关键就是一些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比如真正的明白家庭都会提前灌输关于资产,消费,成本,读书等观念,这些都是有门槛的,只有少部分人懂这些东西,大部分人不但不懂,而且很难学得会,在《绝命毒师》里那个毒枭跟主人公老白说,穷人不需要学,谁都会当穷人。他有句话没说,富人是需要学习的,没掌握过大财富,没有经历过白手起家到晋升豪门,中间来几次大起大落,很多事都不会理解,绝大部分人掌握不了财富的奥义。就像你不跟着项目经理做十几个项目你也学不会怎么怎么搞软件项目一样,一些家庭到现在家长都弄不清楚这些东西,而且言不由衷,就算说的话靠上边去了,做的事完全朝着反方向,比如有些家长知道孩子看电视不好,容易脑残,他们不让孩子看,然后自己天天晚上两口子坐在电视前开心的不得了,还有很多家庭天天跟小孩说要读书,然后自己一本书都没看过,你说的跟做的不一样,小孩很容易精神分裂,最后发现家长是个傻逼,产生一种幻灭感,家长说啥他们都不当回事,就当没听见,是的,绝大部分家长其实不合格,当兵要体检,读大学要高考,当公务员要国考,进公司要面试,唯独当家长这么大的事基本没门槛。这个没必要隐晦,绝大部分基层小孩成才主要靠自身努力,家长并没有帮上什么忙,尽管他们尽力了,尽力不代表做好了,不过这些年新一代的大学生已经有孩子了,他们知道怎么学习,知道怎么解决复杂问题,也知道怎么给孩子做表率,对于其他那些父母是个糊涂蛋的孩子来说,这才是降维打击,回到我们主题,关于教育,消费,积累,投资这些话题其实非常复杂,以至于需要一两代人慢慢琢磨技能理出来一些基本的观念,比如重视教育这事,中国人在全世界已经算很重视的了,但是我跟一个犹太人的同事唠嗑时候他说,他们德意志犹太人出了名的重视教育,最明显的一个操作是父母看的书比孩子多得多,这样就算父母不提读书的事,孩子们自发会多读书,孩子会天生觉得父母做的事都是对的,我以前讲过,犹太人有很多支,高成就的主要是德意志犹太人,我觉得问题就在这里,并没有种族天赋,严格意义上的血统论,犹太人跟阿拉伯人一个血统,很少有人说阿拉伯人脑子好对吧。所以,抓住你能抓住的东西,一点点积累。冒可以承受的风险,不要一下子投入巨资。

9)读那些成功的长辈读过的书,推荐的书。一人只能推荐一本。

10)不要规避风险,规避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你要做的就是反脆弱。人生中的很多难题往往都是“硬性难题”,比如很多岗位要求本科,还有很多岗位硬性要求985毕业,这还不是最难,最难的是很多真正赚钱的行业都有硬性门槛,比如“相关工作经历”,或者“资金积累到一定规模”,更有甚者,有人开玩笑说还有一些行业跟逛不正规按摩店似的,需要熟人引荐,技能参与游戏,这就直接把一大堆人直接排除到游戏之外去了,你想参与都没机会。所以,不要一门心思把精力花在撞这些硬性难题上,这会让你撞的头破血流,还会扭曲一个人。

大家要有个常识,危机来了并不是谁财富规模大伤害谁,是谁脆弱伤害谁。说了这么一段,是想说啥呢?如果觉得越来越丧,想自救就赶紧动起来,自己给自己点危机感,去冒点能承受的险,就赶紧动手,宏观跟你关系不大,让自己宁可滑向焦虑的那一头,也不能做丧尸。而且大部分做成了什么事的人,一开始都是不小心接触到然后开始做的,没想到慢慢竟然做起来了,反而是计划好然后投入巨资开始要搞的事,往往因为前期投入太大,没等盈利就把血流尽了,最好的事就是试错成本的事,要多做而且早做。总之吧,不要怕,想去做啥就去干,动起来,做点啥,是跟僵尸癌斗争最好的办法,焦虑点也没啥事,再过一些年,大家就会发现现在真是好时候,正好是动手的时候,种下一棵树,最好是三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里可以有一个小应用,找出搜索引擎在某个地区搜索丧尸片的次数,做成一个丧尸片搜索指数,指数越高,这个地区的人越没前途。(但是这个指数没什么用,太狭窄了,还得继续看别的)

四、防忽悠神器——打造自己的全方位的,可以不断积累,不断改进的工具系统。大意是应该不满足于凑合用点工具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应该花点精力,日常搜集研究积累能间接帮助解决问题的工具,慢慢形成系统,形成绝对优势。具体可以看自我成长工具一小节。

11)努力。你又不缺资本,你缺变现能力,知识不变现是没用的(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起作用),但不代表知识没用。不管当下学的东西能不能变现,总归是要学,而且要努力地超过别人。是正因为人大多相似,所以才要在努力程度上做出区分。混吃等死很容易,考研考公太累,学习的累比肉体的累痛苦多了。肉体的累单纯是肉体,学习的累不但有肉体的累,还有精神的累,精神的累甚至会让你感到绝望,撕裂你的生活。努力抗住,亏没靠三天一条烟抗住复习北大考研,松狮靠天天晚上看宇宙纪录片治疗失眠焦虑。

12)外力逼迫。当人们达到专业级水平,朝着精英级努力的时候,“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失效了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精英级往往采取不一样的评价标准,这些相关能力不一定能够通过刻意练习得到提升。马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专业级小提琴手来说,练习能够提高他们演奏的可重复性,即减少演奏中的变化,让发挥更加稳定;但是想要达到精英级小提琴手的水平,仅仅发挥稳定可是不够的。事实上,在马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中,精英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显著少于专业级小提琴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努力并不是练习时间的简单累积。为了更好地阐述刻意练习,埃里克森将其和玩耍与工作这两种活动做了对比。例如,普通爱好者打篮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即使他们打篮球的时间累计超过一万小时,也很难达到精英级水平,因为他们是在玩耍。而对职业篮球运动员来说,打篮球是工作,这种活动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尽管他们会刻意练习篮球技巧,但是工作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例如薪水),所以当他们对现状感到满意的时候(如果业余选手住在国家队宿舍旁边,可能他永远不会对自己现状水平满意),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提升自我的动力。也就是说,工作也很难让人达到精英级水平。

13)掌控大势。包括历史、哲学、经济、科技、政治方面的大势掌控。啥投资都有风险,玩在人前面,选对了路,猪都可以挣钱。

2,在心理角度来保持和提高技能

1)让自己痴情一些。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石头做的,都有感情。适当地欺骗大脑,在战术上痴情一些,有助于坚持自我成长。其实对于感情特别痴狂的人,是有做事业的潜质的,因为个人比较纯粹,投入度相对就会比较高,特别是男生。但有的人爱心泛滥,一不小心就沉沦爱河,尤其是年轻人,要谨慎使用。

2)不被自己的物理环境所困。结婚,买房,就像农民被困在土地上,就像我被困在了屋子里,就像松狮被困在审计所,就像老毕被困在1药网,就像姐夫被困在奔驰里。人就怕被当下所处的或好或坏的环境所困。

3)不被自己心理状态所困。过早享受了和年龄不匹配的荣华富贵,吃过见过的太多了,过早透支了欲望,会有点抑郁,只有不断嗑药技能勃起。压力顶不住发泄一下就好了,这就是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4)处好人际关系。就喜欢这种大佬,成功之后,侃侃而谈,把所有的努力都将归功于运气,这种坦然、这种淡定、这种大气磅礴。

5)警惕一眼望到头的价值观——与懒癌作斗争。下面的文字来自公众号九边。

那种放羊,生娃,再放羊模式才是真主流,也就是说,不求上进才是跨文明的核心文化,力争上游终生奋斗的,永远都是少数人,属于非主流,那既然不求上进是主流行为,自然要有配套文化,也就是我们说的丧尸文化,只不过有些人感染的多,有人感染的少。

中间的无感群众,有些小伙伴得了丧尸病毒还乐在其中,这种人我们不去打扰他,但是有些小伙伴像个丧尸还充满负罪感,没法开开心心踏踏实实的做个丧尸,想改变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解决,我说说我的体验,反正我讲的东西我都经历过,该得的病也都得过。其实得病的,大部分都跟懒癌有关,新时代的懒不仅仅是每天不想干活,更是那种怕这怕那,今天怕大环境要奔溃,明天怕不确定性,而且生活过得太舒服,没有危机感。

几年前我一度也懈怠了,后来公司开始大规模裁员,而且说是今后每年裁,等我当上小领导他们又说是专门裁领导,我就再也坐不住了,每天都在想要是裁我该怎么办,每天过的都不太爽,反而觉得也就那样了。我现在越来越有种体验,绝大部分人不行真的是因为个体差异,宏观环境会影响每一个人,但只伤害虚逼,大部分不行的人往往是没有尝试过努力。我之前在微博上提到过一次,我有个远方亲戚几年前来北京,以前在家跟着工程队码砖,觉得没前途所以去送快递,后来又送外卖,每天从八点送到晚上十一点半(晚上赚的要多一些),几乎是全年无休,很快就买了个金杯在北京五环那里搞搬家公司。今天看他在盆友圈招聘小工,问了几句,说是现在已经有了三个金杯,手底下已经有了五个人,每天忙得喘不过气来,老家县城里还开着个快递站,至于收入我就不多说了,顶的上一个互联网大厂的项目经理了。所以吧,我每次看见微博里有些职业唱衰博主就烦的要死,再看看评论区那些loser

,天天等着崩溃,这类人真是没救了,还不是等着危机来了能均平富吗,其实有点常识就知道,每次危机来了,从来都是灭一批,重新起来一批,消灭的是那种现金流脆弱的,起来的全是新强人,真巨头会变得越来越大,反正基本跟懒癌们没啥关系,他们都是一群围观者,在边上看热闹的人。

大家一定要留意语言的力量,话一出口,最先听到的是你自己,不管什么话,说的次数多了,首先是被说服的是你自己,注意你的表达,经常说一些很丧的话,慢慢就变丧了,你们慢慢体会下。

五、怎样选择技能

优先选择计算机相关技能,如果无法选择,则选择辅修计算机技能,并逐步应用到工作生活各方面。为什么呢?因为一是计算机足够“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有足够大的用武之地,无论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都有很大的用处;二是计算机可以抢别人饭碗,替代别人,蛋糕就这么大,你抢了别人的,你就有两倍好处了,你的社会地位就提高了。三是计算机可以把万事万物量化,这可以有力避免中国传统思维的毒害。

看这项技能或者技术能服务多少人,多少资金量。哪个量大,选哪个技能。就好比问意义,不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去问。意义这种东西,有社交性质。一个和尚问水有没有意义,他大概神经病。三个和尚就可以问了。当14亿人一起问水的意义,那就和三个人问水的意义不同了。概括地说,选服务最多人的那项技能。

六、技能的获取

毕哥经常问牛哥的一句话,你会什么。其实不要太把自己当人看,你就是“中人以下”,什么都不会。谦虚一点,就能获取技能。

七、技能的使用机会

有才,别人也未必用你。不过你可以尝试应聘或者熟人推荐。有人说熟人推荐安心,更流行的观点是相信市场。其实上流社会还是推荐制,类似夜总会VIP也必须靠推荐技能进的道理。上流社会已经不太需要金钱了,他更需要稳定、防风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富人的目标总是很隐秘。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提高的各类观点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