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方式-《绝命海拔》

文/刺猬格

死亡的方式-《绝命海拔》_第1张图片
鳌太遇难者

最近鳌太成了刷爆朋友圈的热点,同事们终于又有了午饭餐桌上的谈资。

“这些人真自私,去之前都不想想自己的父母子女。”

“瞎逞能,明知道危险还往上走。”

“不作死就不会死。”

“肯定不差钱,闲的慌。”

吃瓜群众用自己的价值观去随意指责评价别人的人生,一通畅快淋漓的道德评判之后,拥堵在水龙头边挤着洗洁精搓洗油晃晃的餐盒,边讨论婆媳关系、又挤了多少奶,油污融入细碎的泡沫里。

每日出入咖啡馆一样高大上的办公室的同事,在我一位驴友的眼中“像关在猪圈里的猪。”而我这位放荡不羁40岁依旧单身行走世界的朋友在同事们的眼中就是标准的“loser”。

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或多或少都是不一样的,对每个人做到理解并不现实,但却可以做到对别人尊重。

死亡的方式-《绝命海拔》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Everybody will die,the question is how?

有些人为房子加班猝死。

有些人为得不到的爱情跳楼而死。

有些人打卡工作混吃等死。

在《绝命海拔》里有另外一些死法。

有人为了向孩子证明普通人也能完成不可能的事而死。

有人为了集齐七座山而死。

有人为了信仰而死。

有人为了体验摆脱抑郁的轻松死里逃生。

原本千千万万的死法并没有本质区别,反正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但却有庸人之死和勇士之死的差异。明知可能面临终身残疾甚至丢掉性命的风险,依然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勇气,是件要命的东西。跟混吃等死相比,实在是可敬可叹许多。

死亡的方式-《绝命海拔》_第3张图片
96山难牛逼的幸存者

有心的人总是能从电影中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缩影。

比如电影中的小人物邮差,他为了筹集6万美金的登山费用一年打三份工,最后Rob给了他折扣2.5万美金成行。在比预计时间晚2小时的情况下,乞求劝说他下山的领队Rob带他登顶。他知道这次是他最后的机会,他不可能再登一次珠穆朗玛峰了。原本应该理智下撤的Rob动摇了,是什么让这个经验丰富的领队动摇呢?对邮差的同情?还是对他的敬佩?Rob已死,再也无从查证。因这个致命的拖延造成了邮差、Rob和另外一个领队的死亡。每个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登山的,对于勇士而言,葬身圣峰是最佳的归宿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邮差的身影,谁的一生没有一段为着某个目标拼命的过往呢?也许不被人理解,也许再也不会重演,但这样的时刻却让我们无法忘却,在回忆的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褶。

每个人都曾是勇士,只是有些人慢慢消磨了意志,成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吃瓜群众,另外一小部分始终不妥协的人,成了真正的自己。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大山并不是我施展抱负的训练场,而是容纳我信仰的教堂圣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的方式-《绝命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