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育人”

人工智能成为近年来人们热议话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纽约客》杂志2017年10月封面暗示未来机器人将抢走人类的工作。由BBC发布,关于分析365种职业在未来“被淘汰概率”的文章最后结论是,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银行职员等职业被淘汰的概率均超过90%。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法官、律师等职业被淘汰率则相对较低,尤其教师职业的被淘汰率只有0.4%。据此研究,单一重复性劳动的职业将被机器人取代。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育人”_第1张图片

当然,教育领域也有人工智能挑战教师的案例。比如,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大学艾休克·戈尔教授就尝试过用聊天机器人为助教,回答MOOC课程中学生的提问。由于这一基于IBM沃森技术的聊天机器人回答问题的能力惊人,学生在5个月的课程期间,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助教是个机器人。由此可见实际上,教师的很多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渐成趋势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在基于人工智能精确了解学生数据的前提下,未来教育将由教师和人工智能共同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支撑、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实现多元的教育服务供给。学生将得到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将从理想变为现实。

人工智能可以连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教育将更开放。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知识不仅来源于学校教师,也来源于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人们通过无处不在的终端连接智能化的知识网络和人际网络。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极大变化,教师知识性的教学角色,将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师的育人角色将越来越重要,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趋势日渐明朗。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12种角色

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烦琐、机械、重复的脑力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教师有价值的工具和伙伴: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完成批改作业等重复机械的日常工作;同时人工智能会为未来教师赋能,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人机协作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智慧性工作。

人工智能有望改变传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我国,一个教师通常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人工智能精确了解学生的特征,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全面采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教学,才能够既对整个班级学生有规模化支持,又实现适应每个个体发展的个性化教学。

因此,未来教师的任务是由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承担的。二者各司其职、优势互补。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教育中人工智能可承担12种角色。

01、可针对不同学生能力自动命题、批阅作业的助教

02、学习障碍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

03、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

04、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

05、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

06、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

07、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

08、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

09、学生生涯发展顾问或规划师

10、教师精准教研中的互动同伴

11、成为个性化学习内容的自动生成与汇聚代理

12、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

AI时代教师核心价值在育人

人类与人工智能有几大差异:一、人发现问题,人工智能解决问题。二、人工智能不具备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三、人工智能不具备心理属性。所以同人工智能相比,“教师更应看重人自身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价值、心理价值和利用全球化资源的能力,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未来,而不是进入未来的社会责任”。

我们目前正在运行的教育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首先去发现学生拥有什么特质,然后帮助他发掘出来”的教育方式会解放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以前,我们说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成长,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发现优点,实现人生价值。教师的工作会更以“育人”为重。相应地,教师要从面向知识体系的传授,转向面向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的情境化运用能力是教师所应关注的核心和重点。

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学习资源、设计学习工具、设计学习活动和设计学习评价。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协同、知识迁移和运用,从而发展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教师的陪伴、组织、督促、检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重要。今后的学习形态一定是学生线上学习,实践领域开展问题解决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教师线下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形态。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育人”_第2张图片

教师的职能将向两个方向分化

未来个性化教育体系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教师队伍会向两个方向分化:

一是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全能型教师。教师既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又要为整个群体提供支持,这就要求他们既掌握学科知识,又掌握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掌握认知、脑科学发展、儿童身心健康等相关知识,还要了解各种社会属性,具有领导力和社会协作能力,这是一般教师难以胜任的。但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持,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负责的全能性教师是可能存在的。

二是专业型教师。未来教师会出现精细的、个性化分工。让每位教师成为全能大师不太可能,但部分教师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未来将会有专门做教学设计的教师、做练习辅导的教师、项目设计的教师、授课教师、疏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等。教师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就像拍电影一样,有编剧、演员、导演、摄像、后期制作。所以,教师需要善于基于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开展教育服务。

教师的角色和职能发生转变后,未来的课程组织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对于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期望教师独立完成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辅以教师间协同、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环境的支持。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组织机构,学科、班级和学校的边界将逐渐被打破,课程会基于跨学校边界的社会化协同分工完成。今后,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既有学科专家和教学设计师,也有知识传递者、活动设计者、人工智能助教或其他角色。

数据、信息和知识正加速膨胀,但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借助外部工具或者智能设备发展自己的智慧,认知外包将成为常态。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我们未来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方向。人与电脑的结合可以突破人类个体认知的极限,使得我们能够驾驭超越个体认知极限的复杂情境,处理超越个人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能够应对超越个体认知能力极限的快速变化。大数据时代下复杂社会的生存,呼唤着人机结合的教育智能,人类借助智能设备而生存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是一个过程。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迭代,但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习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较为漫长的过程。若想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就要将人工智能服务嵌入业务流程中,创造新的范式、新的流程、新的结构、新的业务形态,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有部分修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育人”)